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世纪启动的“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场所,更是实验进程中的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窗口。笔者近日走进了实验区,直观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给学校课堂的可喜变化。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情绪高昂,明显显现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双向、生生多向”的交往互动局…  相似文献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校长选择“已经按照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的占48.9%:选择“虽然尝试对各类课程进行整合,但是还不知道如何做”的占21.2%;选择三级课程“已经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占29.9%。  相似文献   

3.
<正>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是教师的“培养基”。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历来重视课堂教学变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使命和办学特色,学校提出“责任课堂”办学主张,目前,相应理念已经深入师生心灵,并日益转化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生产力。“责任课堂”在民族教育和“民族学校”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不管提出怎样的教学主张,打造怎样的课堂品牌,都要与“责任”二字有紧密而深刻的关联:做责任教育,亮“责任课堂”。  相似文献   

4.
王国勇 《四川教育》2023,(Z1):59-60
<正>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提高课堂质量,首要是抓好课程建设。新时代,乡村学校课程建设存在哪些现实瓶颈?如何开展路径探索呢?一、新时代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现实瓶颈(一)机制瓶颈学校课程建设理念停滞不前。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加关切。受生源、师资、教育生态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这样的观念——国家课程是“主菜”,人、财、时间全力保障;地方课程是“配菜”,基本没有专职教师,  相似文献   

5.
我校是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大课堂德育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EB030279)的实验学校,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实施新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是“大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呈现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规范了学校课程的实施方案。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高智华 《江苏教育》2023,(41):38-41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教育的课程形态、课堂样态,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课堂样态,助力“双减”提质增效,成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经过多年探索,开辟了区域“融课堂”建设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以高品质课堂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学校逐步确立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特色。围绕这一特色,形成了“让学校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地方”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发展思路;构建了“幸福教育”文化体系(幸福管理文化、幸福课程文化、幸福课堂文化、幸福校园文化和幸福网络文化等)和课程体系(幸福基础课程、幸福拓展课程和幸福潜在课程);确定了“幸福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学校开设“爱心老爸进课堂”亲子特色课程,邀请爱心家长进课堂授课,通过“332”推进校本课程实施,通过教材编写五步法,进行教材读本的编写,“爱心老爸进课堂”这一亲子校本特色课程的开设,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也开启了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功能,促进了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使教学赋予了很大的灵活空间。新的课程理念使语课堂变“大”了,教材变“多”了,教学方式变“新”了。课堂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室,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的许多场合,课程资源也拓展到学生身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张雅梅 《天津教育》2014,(15):80-8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课堂、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将观念落实在课程中,才能有所收获。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被称为四大课程流派之一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如何通过教育形成我们的民族精神、防止将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边缘化、警惕出现“去道德化”教育、防止淡化知识掌握的正当性和避免“城市中心”的视角而有失教育公平等倾向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倡导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建立师生交互主体性,体现着"对话中心课程"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乡土知识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应充分运用乡土知识的实用价值、思维建构特点和文化认同功能构建农村校本课程的精神生长点,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是基于文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特定文化精神的具体行为反映。在当前社会持续变革和全球化不断建构的新形势下,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改革有助于认清我们的目标,即调整因全球化所带来的失位的课程改革定位,促进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彰显文化个性,促进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言语和逻辑智力观,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新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中一个亮点,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启示,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6.
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评价正在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和难点,课程评价改革也因此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突破瓶颈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系统的问题,但实事求是地弄清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条件因素,无疑是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社会发展实际水平是选择适切性课程评价的客观条件,制度化课程管理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中介性阻障,教师素质状况是选择适切性课程评价的主观条件,而课程与教学传统则是课程评价改革无法逾越的精神文化事实。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学业评价及命题实践也随之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新精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已经启动,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对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学业评价及命题的新制度、新体系充满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6,22(4):31-33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然而,新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种种与新课程改革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与声音已现端倪,使新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高职应用语文课程建设必须首先明确4个问题,即培养目标要紧扣高职培养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重在解决工具性问题;高职专业多样化,语文教学应“立足公共,大类倾斜”,根据学生社会角色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要在内容上突出时代精神,在方法手段上适时引进并运用现代技术,追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等方面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把“教”转为“导”。通过对课堂教学导言设计的介绍,帮助教师理解高中新课程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要求,以期有更多的教师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