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充有着深厚的丝绸文化积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南充丝绸文化和已有的丝绸文化外宣翻译进行整理研究,发现南充丝绸文化对外宣传翻译尚处于极度不足的状态,不利于提升南充丝绸对外知名度和丝绸文化对外传播。鉴于此,南充市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联合政企和本地科研教学机构,共同推进南充市丝绸文化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2.
龙和凤作为古老的丝绸图式题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艺术创造的辉煌成就。在当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创新性、多样性必然成为今天丝绸纹样设计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并发扬中国传统龙凤文化的精髓,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诠释龙凤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对促进当代丝绸图案艺术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古称哀牢、永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是一个商业繁盛的驿站,由于丝绸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蚕桑养植加工的重要基地、丝绸等纺织品的重要出产地.  相似文献   

4.
静电是指高电压、微电量的带电体。两种不同固体接触、摩擦分离后均带有正负不同极性的电荷。174 7年富兰克林开始规定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 ,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 ,丝绸带的为负电 ;硬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 ,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 ,毛皮带的为正电。两种不同固体摩擦后 ,一种带正电 ,一种带负电 ,许多种固体的带电情况排列起来 ,称摩擦起电序列。它是把带正电荷的物质排在前面 ,带负电荷的物质排在后面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 ,排列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1958年的资料 :玻璃、尼龙、毛皮、丝绸、纸、棉、封腊、硬橡胶、赛璐璐、聚氨酯、聚…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西南丝绸古道是比西北丝绸古道还要早两个多世纪的国际通商大道,它是这样由我国西南通向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从成都出发,一条往南,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大理到保山;另一条往西南,经西昌、姚安、宾川,在祥云与前一条汇合后到保山,还有一条,从越南河内沿红河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6.
提起“丝绸之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沙漠之舟”的骆驼队,驮着丝绸包裹,沿着通向西城的道路逶迤西去的情景。也可能还有人不知道,在唐代还有一条更加辽阔、更加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在这条航线上“舟船继路、商使交属”,好不繁荣。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手工业,到了唐代更加弛名中外,不论在产量、质量、品种、  相似文献   

7.
鲍俊瑶,1985年7月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丝绸机械设计专业,1994-1995年结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市场营销专业,2004年获合肥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硕士学位。1985年-1995年任安徽纺织工业学校教师、机械教研组组长,1996年-1998年任广东某(外资)电子公司模具工程师、工程部主管、公司总监,1998年至今任教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合肥市包河区人大代表,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声学学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植桑养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养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我国的丝纺业已相当发达,大量的丝绸和丝纺品经河西走廊,翻越崇山峻岭,经西亚、中亚输送到古罗马等地,饮誉海外,被誉为“丝绸之国”,到了宋、元时代,养蚕技术更趋完善,已有专门的养蚕著作,记载了当时养蚕的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瞿永,1986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丝织专业,现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国家精品课程《织物结构与设计》负责人、安徽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首批教学名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相似文献   

10.
光电效应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重、难点。做好此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光的量子性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采取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用品8~15W医用紫外杀菌灯管一支、锌板一块、静电计两个、铜网、丝绸、有机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普通玻璃一块,支架、导线等。方法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静电计锌板有机玻璃棒紫外光源操作方法一、在不给锌板带电的情况下:1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放置在光源和锌板之间,(由于静电感应的原因)静电计的指针会张开一个角度,用手触摸一下静电计的金属导杆…  相似文献   

11.
论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河陇地区泛指陇右道内河西、陇右两大军镇所辖地区,古称雍川或凉州。“其人性犹质直……勤于稼穑,多畜牧”(《隋书》卷29,《地理志上》),为唐帝国内重要的亦农亦牧地区。这里的河西走廊,为丝绸商路之要冲,更使这个地区在唐帝国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唐初历届统治者经营,依靠河陇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至天宝年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216)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繁荣局面的成因,史家已有所论列,本文拟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京丈,1986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安徽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带头人,《网页设计》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荣获三星“优秀园丁奖”。  相似文献   

13.
隆阳区已有19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发展几起几落,2001年以“东桑西移”、“浙桑入滇”为契机,蚕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继粮食、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在蚕桑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个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突破,提出应以政府主导、公司为主的方式开发丝绸产品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正>田丽,女,1965年出生;1986年苏州丝绸工学院染整专业毕业;2004年安徽大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毕业。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系针染教研室主任,教授,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从教近三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染整技术专业教学及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丝绸古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路线,古代中印之间的交通路线是丝绸古道的组成部分,其开通与张骞渊源甚深.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积极探索和域外大国交流合作的道路,凿空西域开通丝路,带回了域外国家的信息,开拓了视野,完成了对途经西域到达印度的西北丝绸之路探索.由于在西域细心的考察,他发现民间蜀地和印度的贸易往来,推断出存在一条在蜀地经西南夷通往印度的道路,为此他提出了寻找西南夷通往印度道路的建议并被采纳,遣使探索为未来官方正式开通西南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在开拓中印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张骞作为开拓者,历尽艰险允文允武完成了任务,最终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6.
动物工程系创建于1957年,是学院重点系部之一,设有蚕桑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两个专业。该系教学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市级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骨干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8人。 该系办学条件优越,拥有2个现代化实验室和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桑蚕育种实习中心及经济动物养殖示范中心。同时,还与山东省各地市丝绸公司、蚕种公司等建立了稳固的10多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按照专业办产业,教学、经济、社会效益"三效并举"的办学模式,该系结合校内教学生 产实习,每年为全省10余处县市丝绸公司生产1万余盒优质蚕种,并且开发了高级蚕丝被、蚕_ 蛹蚕蛾真空包装食品、桑叶保健茶等蚕业副产品加工项目,创出了一条以教学活动推动生产、 生产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等20余项省市级研究成果奖。在国家级、省级学术 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20多部,《蚕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建设被评为省级精品 课程,80%以上教师被地方县市丝绸公司聘为顾问,有的担任了省、市蚕学会常务理事,省桑 蚕新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 在能力教学方面,该系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培养"明德、尚  相似文献   

17.
三月桃花水     
刘湛秋 《阅读》2011,(3):9-10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在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相似文献   

18.
经济信息     
三种新潮食品值得开发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当前三种食品值得开发。蚕丝粉,将丝绸工业的副产品残丝深加工制成食用蚕丝粉,以它作添加剂可制蚕丝软糖、蚕丝面条等食用物,蚕丝食品有18种氨基酸,可防治高血压、中风及增强肝功能。汽奶,在脱脂牛奶中充入二氧化碳,做成“汽奶”,  相似文献   

19.
何捷 《阅读》2023,(82):12-17
<正>敦煌,地处中国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有着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清澈见底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个边陲小镇成为来往商人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儿嘶鸣,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自敦煌进入大漠。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博物馆事业既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不少挑战。本文以全球化语境为背景,结合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对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文字描述和实物展示的英译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希冀能为中国博物馆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及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