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自名”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中“自名”,教材无注,许多选本也无注释。只是在《教学参考书》释“自”时,透露出一点信息:编者将“自名为鸳鸯”与《陌上桑》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之“自”归为一类,均解作“自,其...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  相似文献   

3.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地部》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牛蹄”不  相似文献   

6.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两处断句的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讨。 一、“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句,课本和一些选本都作这样的句读。课本注“或’为“有时”。但在《三峡》的原文中接下去又有“有时”,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9.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此句中的“要”,一般的选本均不作注,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则认为:“要,要求,这里用作名词,意指‘符合……的要求’”。而中学语文教材的注解又为:“要,适应。”并进一步解释句意为:“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上述两种观点有明显的分歧,我的意见是,句中的“要”不能释为名词“要求”。因为“要”的后面跟有“于时”二词,考查“于时”的语法作用,要么作宾语,要么作状语或补语,但无  相似文献   

10.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3.
床·井栏·辘轳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李白《静夜思》(一作《夜思》),写远客思乡,信口而成,意味隽永,耐人寻绎,在我国几于妇孺皆知。选家注家们编集选本,也几于无一遗漏。但于“床前明月光”一句的“床”字,均不作注,想来“床”者,卧床也,还不是人人知晓,就不必作注了。年来赏析文字很多,也确有解作“卧床”的。  相似文献   

14.
任强 《学语文》2004,(1):21-21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一句的“竖子”,教材注为:“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2000年新版高语第一册88页注)。我认为这一注释有违当时的语境与范增的语意,值得商榷。谨呈浅见如下。第一,近年出版的多种古代文学选本以及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认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语。句中的“为人”该如何解释呢?这看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故课文编者对此并未作注,常见的一些文言选本亦未作注。曾见有人把“公子为人”译作“公子为人处世”,即把这里的“为人”理解为“做人,待人”。乍看起来,这样解释似乎也无不妥,实则经不起推敲。何以见得呢?因为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本篇的原文,各书有明显出入者,择其释义有分歧的五句列表于下: ①句中的“触詟”,清王念孙认为应从《史记》做“触龙言”,证以帛书,解决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个疑难,课本据改,很恰当。②句中的“揖”字,课本从《战国策》,注释道:“揖,原意是拱手,这里是表示接见的样子。”君接见臣,用表敬的“揖”字,殊不合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历代文选》,这些老选本都认为“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近年来的许多选本,多改“揖”为“胥”。即使是人民教  相似文献   

17.
鲍照《芜城赋》:“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前一句《文选》李善注:“《三辅黄图》曰: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广雅》曰:冲,突也。”李周翰注又作了补充:“磁石吸铁,故以为门,有怀刃者则吸之,使不得过,故云御冲。”现今各种选本都从李善注而来,一般把“冲”解作“袭击”。对这样的解释,我想提出不同意见。《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冲,冲车也。”《左传·定公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该当何解?课本注为“落花”,查有关选本也注为“落花”。《辞海》注:①落花。②初开的花。可见课本及选本之注是取了“落英”义项中的第一义项,把“落”作“掉下来,往下降”之意来解释的。但是细读课文,体味意境,则会发现,这种解释是不够妥贴的。这几句写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陶渊明为了把这世外桃源写得无限瑰丽美妙,起笔就非凡脱俗,极力渲染,先色夺人:(溪水潺潺,清澈碧净)两岸桃树蓊郁,花儿乍放,红的、白的,……与那片片绿茵芳草相映成辉,画意盎然,情趣无限,这是多么美丽的境界!因此,使渔人“甚异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燕歌行》,其中“念君客游思断肠”之“思”,现在通行的选本和注本均未加以解释.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等等。大概把诗中的“思”与“思念”的“思”相等同,认为这里用的是常用义,便不作出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