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来看两条报道:一则《当街宰活狗 路人侧目摇头》的消息说:“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反映,称郸城县新华路一家狗肉店,隔三岔五当街宰杀活狗,血淋淋的场面令人胆寒。……”消息结尾“希望有部门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行说:“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叙述手法。”言之有理。不论写消息,还是写通讯,必要时概括得好,不仅能使报道简短精练,又能使读者从寥寥数语中可窥全貌。所以,许多精彩的新闻作品,写作都离不开概括,并且把准确的概括和细节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在新闻中孤孤单单罗列事例,尽管每个事例是精彩的,却无法捏拢,更难写成一篇完整之作。再有,一条消息或一篇通讯,开头和结尾以及英发每个段落的启承转合,有时也离不开概括。只有概括得当、巧妙,消息或通讯不只有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尾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尾式结尾(没有独立结尾段),一种是有尾式结尾(有独立结尾段)。结尾既要收束全文,又要给读者留下最后的也是深刻的印象,要富有启迪性。写作理论认为,结尾写作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自然。这就是说,独立结尾段,有或没有,都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不能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要做到自然,就应顺乎行文气势,顺乎内容运转方向,当止则止,止得恰当。无尾式结尾。其特点是突然煞笔,中断阅读思路,给读者留下奇特而生动的一个“空白”,促使读者去思索领会。这种方式多用于叙述体文种。如消息,是非情节性的叙述体文种,报道新闻事件,传  相似文献   

4.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5.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但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据式”结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蔚成一种新闻写作格式。面对着消息“据”式结尾勃兴的现象,到了该探讨一下它的运用得失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往往摆在报纸头条或显著位置。可是许多读者只看标题便一扫而过,因为会议报道太多太长,写的又很呆板。许多记者为会议报道发愁,不报道不行,要写出使读者爱读的会议报道又不容易。年前,新华社叟的一条消息:“中治委狠刹会议长风24分钟开完表彰会”就别具一格,为多家报  相似文献   

7.
会议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一报道形式,可以使读者了解到近期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大的动态,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多数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会议消息的撰写。  相似文献   

8.
《晋书·顾恺之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恺之)尝图裴楷像,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面颊上添三毛,确是不算多,但画中人像却由此而“神明殊胜”,真是一件花力气不多而收效甚大的美事。试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记者能把大画家顾恺之的这一手段学到家,用于消息的写作,岂不妙哉! 我们一些人对于消息的导语写作一向很重视,而对于结尾却往往不是这样。有的甚至根本不屑以写结尾。认为消息的结尾本来可有可无。虽然,有些消息是可以没有结尾的,但这不应成为所有消息不写结尾的理由。而且从广义角度看,凡文有头就有尾,那种被认为没有结尾的消息其实也有结尾,它最后面的文字就是结尾。当然,这里在说到“颊上添毫”的方法时,我们仍然是从狭义的角度、针对那些有结尾的消息来说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物消息越来越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青睐。人物消息报道的对象是以人及以人做的事为主。那么,写作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务)、单位、年龄、政治面目、称号,以及身高、相貌等等。这些,我们称它作“背景材料”。写好一篇人物消息,诸如深入的采访、结构的安排、角度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固然重要,但人物“背景材料”的运用也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对于深化主题、不落俗套、真实自然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从结构上说,人物消息同其它消息一样,有导语、主体及结尾(尽管许多消息没有明显的结尾部分)。目前,见于报端的人物消息往往习惯将人物  相似文献   

10.
消息前面加"本报讯"三个字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有三个:第一,表明文体,告知读者这是一条消息;第二,表明消息来源,声明这是本报记者或通讯员采访来的;第三,表明权利和义务,是表示本报对这条消息拥有产权,并对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以及报道后果负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12.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13.
怎样结尾     
结尾,在文章或报道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怎样结尾?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写道:“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入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文章或报道的结尾方法,自然不止上述这些。但是不管哪种方法,它都要求结得深刻、有力,都要求“有余不尽”,“余味无穷”。阿·托尔斯泰在谈结尾时说,应该使读者感到有一种那样的力量,读过之后还想把作品翻过来再读一遍。我想:文章或报道的结尾,如果能够达到阿·托尔斯泰所说的要求,就算是好的结尾了。文章或报道的结尾同开头一样,得因篇制宜,根据所写的具体情况和内容来定,万不可陷入固定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传统写作,一般地讲,包括消息写作和通讯写作。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关于消息的传统写作方法问题。消息的结构,大都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有的不写背景,多数井不写结尾。不过,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则是每篇消息必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导语,就更为重要。我们常说,一篇消息只要写好了导语,就算基本写成了。这说明学会写消息导语,是写好消息的一条重要方法。至于具体到每篇消息到底如  相似文献   

15.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16.
二、要件趋向众所周知,一条完整的消息大致可分为导语、背景、主体、结尾等几大部分,也可称为几大要件。只有对每一要件都精心写作,组装起来才会质量优异。改进消息写作,不妨从每一要件的改进着手。研读这14篇获一等奖的消息,大致可以明了要件改进的基本趋向。(一)导语趋向简明导语居于篇首,是“寸金之地”。导语写得如何,对全篇举足轻重。导语的写作最考验记者的功力。传统的导语写作要求全面,五个“W”加一个“H”,这样做对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好处,但是如果成为一条“铁律”,又会使消息头重脚轻。实践中,现在的导语写作已经走出了这个套…  相似文献   

17.
新闻正文由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写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条好的导语可以像磁铁一样将读者的目光立即吸引过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条新闻的要点并作出决定:是否需要阅读这条新闻的全部文字。而国内的导语写作大多已模式化,难见有新意的导语,读来常常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8.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20.
看报与写稿     
许多通讯员常常为身边没有写作参考资料而埋怨,为没有老师指导而苦恼。殊不知,他们只要学会了阅读报纸、学习报纸,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报纸是一本最好的新闻教科书。你不会写消息么?请看报纸。报纸上消息、通讯、评论……无一没有。每天认真看几篇消息,看上几个月,你就会顿然领悟:原来写消息要有导语、背景、主体、结尾,要快,要用事实说话,等等。笔者刚搞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