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根昌的事迹,是时下山西省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去年12月14日,在张根昌事迹报告会上,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许多观众,都被他的感人事迹所打动,禁不住热泪盈眶。张根昌事迹的精华在哪里呢?山西省委一位领导概括得好,就是:埋头苦干的精神,甘当人梯的精神,不计名利的精神。张根昌是山西电视台主任记者,现年56岁。16年的新闻生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共拍摄过5000多条新闻,其中在省电视台播出3000多条,中央电视台播出1000多条,先后  相似文献   

2.
张根昌的事迹,是时下山西省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去年12月14日,在张根昌事迹报告会上,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许多观众,都被他的感人事迹所打动,禁不住热泪盈眶。张根昌事迹的精华在哪里呢?山西省委一位领导概括得好,就是:埋头苦干的精神,甘当人梯的精神,不计名利的精神。张根昌是山西电视台主任记者,现年56岁。16年的新闻生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共拍摄过5000多条新闻,其中在省电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中国记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同志学习。甘远志在海南日报工作1095天,采写见报稿1051篇,其中被评为好稿的162篇。他被大家称为“甘头条”,仅2004年7、8两个月,他每月被采用的头条都是8篇。他为什么能如此多产高产?同事们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已进入写稿“厚积薄发”的境界。说甘远志写稿进入“厚积薄发”境界,也就是说他爱岗敬业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在海南日报3年中几乎每天见报一篇稿子,同事们还说他“薄发”,可想而知他在写稿之外的“厚积”上下了多大工夫。甘远志的“厚积”是他为了搞好新闻工作而努力创造各种条…  相似文献   

5.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6.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7.
某寡妇想改嫁,请一位善写状稿的“师爷”代笔。这位师爷写状稿,一个字收费一两银子。寡妇好不容易凑足15两银子交给他,并苦苦请求师爷多“美言”几句。师爷说:我是“金字招牌,不能更改”,还是写了15个字:“十七嫁、十八寡,家贫、无子、翁不良,难哉!”县太爷看了此状,认为理由充足,便批准寡妇改了嫁,那位“师爷”惜字如银的确够“抠”的,但其写的状稿不可谓不精。读罢故事,不由使我想起当前兴起的短新闻写作来。近年来,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短新闻在全国已开始受到重视,“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视觉新闻”等各类短新闻的笔会、竞赛活动方兴未艾。不少新闻同行正把“多写短新闻,写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新闻?新闻前辈有言在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上新闻基础课时,老师一再强调:除了是“新近发生的”外,它还必须是“新鲜的、有价值的事实”,才能成为媒体采用的新闻。而今,这个定义遇到了挑战。这就是不少地方给宣传干部和下属单位下达的“指标新闻”:某个部门要在某级以上新闻媒体上稿多少篇,全县一年必须上稿多少篇。为了保证上稿总数的完成,还把任务分解到单位和个人,制定了奖惩措施。 重视宣传、特别是重视对外宣传,应该说是好事情。把一个地方的优势和特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先进人物的事迹…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嚅”,《联合时报》透露了些许“本报内部消息”。据该报报道,新华社有关人员答复新民晚报不发消息的理由先后有两条:一是沈先生病因不明,二是人物评价尺寸难以掌握。这可令人如坐云雾,不知所以了。第一,沈先生病殁于北京家中,身边的记者不明病因,而远在台湾、香港的报纸怎么就清楚是  相似文献   

11.
在播音创作上过去只提“播音”,而现在“说新闻”、“说广告”的提法都有了。近年采,播音界的学术交流以及业务期刊上,“说新闻”一词也有使用。关于什么是“播”,什么是“说”,以及“说”和“播”的关系,是人们探讨颇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常年在一线从事新闻播音,对此有些感受和思考,在此便结合播音理论,谈谈“说新闻”这一问题。“说新闻”,就是遵循播音创作规律,在把握稿件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播音表达技巧,流畅自如地把新闻事实“说”出来,把有稿新闻播得像无稿一样轻松自如、自然、平易。这种“说新闻”的观点是积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12.
陈洁 《新闻窗》2008,(3):83-83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新闻来自百姓民生。作为一位市民报的记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低姿态,走到百姓中去,关注“草根”阶层。笔者发现,有些跑口记者在工作中,拿到对口单位上发放的文件一抄了事,直接让空洞的消息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要想让一条跑口新闻变得有血有肉,必须加大与“草根”阶层的联系,因为他们是政府决策的最终受制者和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3.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14.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去年12月26日第二版以三栏长、套花边刊登了一条68个字的新闻,二号黑体字直排标题是“黄河上游最长公路大桥动工”。这条新闻是据新华社稿缩编的,全文如下: 据新华社银川12月24日电黄河上游最长的一座公路大桥——中宁黄河公路大桥,于12月22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得有点逆向思维,敢于破“惯例”。战旗报记李大勇写的被战旗报评为优质稿的消息《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我觉得正是敢于把问题“倒过来思考”所采访到的一篇好稿。据李大勇介绍,《八连拉动途中禁止替人扛枪》一稿的来历是这样的。他到驻渝某部八连采访军事训练情况时,指导员道出了一大堆“新闻线索”,其中一条便是“藏族战士正麦松根比武中替人扛了4支枪”。  相似文献   

17.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山西电视台主任记者张根昌同志离开我们三周年了。在张根昌同志逝世三周年的时侯,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山西电视台召开纪念会,缅怀张根昌同志的先进事迹,介绍和交流学习张根昌精神的体会,进一步开展学习张根昌同志的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6月15日,上海电视台于电视一台、二台新开播的当天,在屏幕上公布了《上海电视台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不准以“稿”谋私,以“片”谋私,以“节目”谋私,以“职”谋私等五条。这种将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9.
济源县电厂副厂长张宗义,他写稿30年如一日,人称“新闻迷”。张宗义原来文化并不高,初学写稿是以报刊上的文章为师,比葫芦画瓢,拄拐棍走。那一年,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报社投稿,没想到竟被用了8篇,每发一篇稿子,他便与原稿对比,看怎样改动了,为什么改动,慢慢体味,逐步提高。他当办公室主任以后,仍坚持写稿。他的经验是,工作越忙,报道线索越多,时间紧,就挤。写得多了,体会深了,新闻敏感也灵了,对问题抓得准,摸得  相似文献   

20.
湖南桃江县关山口乡,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名叫文善强。小文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火热的生活激励着他。1982年,他终于拿起笔杆子,走上了写作新闻的道路。几年来,他在山沟里捕捉了两百多条新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土记者”。文善强白天要上山下田忙生产,采访多半是晚上,打着火把去采访是常事。前年,他听到相隔二十多里的毛家村农民集资修建了一个水电站,家家户户点上了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