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接受,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对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当务之急应是强调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即重点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一九四九年从广州返回出生地--澳门担任中学及大学教育学院"地理"及"地理教学法"教师.直至2001年六月正式退出教坛,结束五十二年半个多世纪地理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加拿大地理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安大略省的"移民"教学设计给我们诸多启示:在安大略省,课程设计的权利更多地交给学校和教师,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开展教学时,根据多元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质性"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高中新课改地逐步推进,对于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就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堂"的基本理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曾作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如何把网络知识融入现代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计算机多媒体融"形"、"声"、"色"为一体,具有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将新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地理教育战线上,一股强化"生活化"地理的教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地理课堂上,教师在着  相似文献   

7.
丁运超 《文教资料》2012,(20):194-196
教育旅游活动契合了《地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育理念,较好地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题相适应,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旅游活动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教育旅游活动推进地理课程改革要立足于更新教师观念、创建地理资源库和设置"生活化"问题,在这三项策略上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宁龙梅  蔡永佳  李怡  刘洋 《地理教育》2015,(Z1):123-12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培训基本情况、初中地理教学情况、教师培训需求等三大块内容。共发放问卷49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问卷对象为2013年四川省"国培计划"初中地理骨干教师。一、调查结果与分析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17人,年龄在23~45岁之间,分别是来自四川省12个市州下属44所不同县级以下初中的地理教师,地域分布广,具有较强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从而使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松动。那么,当下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的价值如何提升呢?一、教师应由"讲"变为"引"传统地理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随着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学生可以从网络、教参、教材、教辅用书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已不需要教师讲太多的知识内容,而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  相似文献   

10.
何明华 《地理教育》2013,(Z1):58-58
<正>就目前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仍处于"小儿科"地位,很多学生都认为"只有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史’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从而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成为目前地理教学中最难突破的环节。而地理这门学科却越来越贴近生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首先要自己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树立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把地理  相似文献   

11.
孙群 《地理教育》2004,(2):57-57
教育科研对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不可或缺,特别是置身于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科研的健康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智慧、促进教师成长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劝勉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小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地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全面,条件要更高。  相似文献   

13.
陈玲 《地理教育》2013,(6):27-2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可见,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地理课堂应是地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交往过程中,心与心沟通的场所,教师需十分用心地去关注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精神、教师能力、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共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国家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等;二是学习社群,如教师学习共同体;三是学校文化;四是班级中的师生交往互动;五是网络教研的正能量传递与科学接纳。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交流方兴未艾,正逐渐融于地理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血液"之中,并成为广大教师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自主专业成长的又一条途径。一、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平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随着信息大爆炸,学生淹没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也就是教师"知识权威"在松动。那么,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的价值如何提升?一、教师的"讲"变为"引"传统地理课堂的一大特点是"满堂灌",讲台是教师的神圣"讲坛",学生是三尺讲台下的"听讲者"。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局面:教师主动地教,讲得汗流浃背;学生被动地听,听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特别紧张,更多的时间为语数外所用,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只能依靠课堂来完成。因而,对于地理来说,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一、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长期以来,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具备的教育思想。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含义是:地理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一、地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  相似文献   

19.
陈晓星 《地理教育》2013,(Z1):17-17
<正>农村中学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有限,加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父母千辛万苦供孩子读书,可还是难以改变孩子的命运,现在的农村孩子十有八九不愿意好好读书。尤其是这些孩子眼中的"副课"更是不屑一顾。现在提倡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结合,这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是解放教师的好办法,可是每个班一星期两节课,如果用上导学案教师是轻松了,可是内容讲不完,况且地理有些知识必须从活动中或者是教师补充才能获得,所以农村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处境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20.
朱自兴 《快乐阅读》2011,(27):100-101
高中地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既包括对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有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