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  相似文献   

2.
唐利 《考试周刊》2011,(71):135-136
互动教学作为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新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来实现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教育目的。互动教学不再是对学生实行"满堂灌",而是要做到"绕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彰显个性,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对话是一种互动的、有机的、动态的教学关系。教学对话中师生互为主体关系,是由问答引发的认知失衡、调整和深化的思考过程,是集体有意义的合作学习行为。师生之间互相倾听言说,彼此敞开言谈,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行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师生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杨敏 《考试周刊》2012,(51):47-47
"对话互动理念"是阅读教学基本理念三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话",高中语文"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要求"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里表述的都是对话互助理念,而这种理念实则来自文学理论的演变和教学理论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孙奕 《成才之路》2011,(2):80-81
传统的英语课堂,师生之间要么没有交流而成为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要么师生之间的交流随意而毫无目的,达不到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堂应追求有效性,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让学生在互动与"对话"中有效地学习。而要达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待娣 《考试周刊》2011,(16):50-51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活动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教学行为的存在意味着对话是教师、学生与读本三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着向学生抛出精彩话题的角色,使师生双方有"话"可"对"。在"对"的过程,"问"与"对"的双方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师生双方的知识结构经过思维的碰撞而呈螺旋式上升形式,最终使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寻求到"共识",达到"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节按照"化学成分→基本组成单位→单链结构→平面结构→空间结构"的教学程序,运用"自主—对话—引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的互动方式,在实现知识的生成中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阳光,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对话"共鸣呢?(1)师生"对话",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2)生生"对话",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3)师生与文本"对话",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相似文献   

9.
黄佳 《文教资料》2011,(21):66-68
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特别是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的今天,科学合理的教学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互动"对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互动"对教师而言,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互动"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刘昌民 《考试周刊》2011,(13):183-183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有些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相当频繁,气氛也极为活跃,但如果在观察后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互动教学追求的仅仅是形式上的、浅层次的繁华与热闹,可谓是徒有其"形"而失其"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接受心理学、阅读心理学视角深入反思了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充分互动、和谐对话的基本前提,并提出有效性策略,认为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心灵对话",是"有效互动""有意义交流",需要高层的、深入的、平等的机缘与心理期待,需要"心连心"的平台,需要夯实信息反馈的"基础工程",需要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宋士国 《考试周刊》2011,(76):166-167
思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果灵活处理这些课堂"生成",突破"预设",就能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品德,打破传统品德教学的说教、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品德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互动"成为语文教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互动教学也就成了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到底什么是互动教学,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互动",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蒋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205-205,207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应以新课改精神的体现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互动,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交流与对话及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主动掌握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把新课程意愿转化为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问题",以"主人翁精神"去"解决问题",提升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齐月忠 《生活教育》2012,(20):16-18
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就是要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课堂"。"对话教学"是构建"新课堂"、唤醒生命力的途径之一,因为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对话教学需要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目前需要廓清错误认识,屏弃虚假对话,创造对话条件,实施真正对话,构建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6.
宗志芸 《考试周刊》2011,(75):61-62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广泛实践,把阅读课堂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场",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共识。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学习中最苦的差事。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课的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个过程要靠"对话"来实现。本节课以课堂探究性文本研习为主要策略,以"美丽"为线索设计教学环节,围绕几个主问题力图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实现多重有效地对话,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和拓展外延,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生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是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如何鼓励学生言说与引导学生有节制地说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当前阅读对话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和"阅读对话教学"均有密切的联系。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教学的整合,能够把"阅读对话"理论落实到"阅读对话教学"中,从而有效推进阅读对话教学。认知语境在阅读对话教学中的作用方式是:动态建构、调节认知语境,推进对话;教师部分代理作者(文本),参与认知语境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