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这四者中,很显然"听"是排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统计,人们在语言交际中45%的时间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一种交际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更为日常交际打下坚实基础。积极营造一个听英语的环境,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反复练习,指导听力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递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逐渐增多,英语被公认为是国际通用语言,因为英语是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使用的语言。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学,学生学英语的成绩、效果,应该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反映出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输出过程。据有关统计显示:在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相似文献   

3.
"听"位于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掌握外语知识的四种练习方式中,45%在于"听",其余的"说"占30%,"读"占16%,"写"占9%.在高考试卷中,听力的分值高达30分,这说明在英语学习中听力十分重要.然而,听力教学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加强英语听力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等,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听、说、读、写是初中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力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听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听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要求自始至终贯穿"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讲,说、读、写与成人相比,比例要低,但听的比例会比成人更高。因此,在小学课堂中,应把学生专心"听"的习惯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一、小学生不专心"听"的几种情况做小动作。被自己的书包里的小物件吸引,如刚买的新款式的笔,好看的小擦皮,或者书包带等等,玩玩这个,玩玩那个,课堂与他无关。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力竞争的时代,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方面)的需求急剧上升,因此对我们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听力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是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他们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在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弗斯和坦珀利1978年的研究中统计,"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所占比例为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里弗斯认为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是听。从这一点来说,"听"这一技能在英语学习和综合运用中有着极大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所包含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听力也是首当其冲。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里弗斯(W.M.Rivers)的研究表明,听占45%,比重很大,说占30%,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听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新教材的启用,加上近年来各地市中考都含有听力测试内容,因而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已成为英语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9.
听力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语言交流行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  相似文献   

10.
周亚菲 《教书育人》2012,(27):100-101
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听力首当其冲。正如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听在人们交流中所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了。然而,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听力是弱项。特别是随着四级改革加重听力部分的分值,听力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突出,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新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在传统的听力课上,教师就算手捧一本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调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情况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只占9%,也就是听与说共占75%。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在口常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要任务的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书面语言的能力加强培养外,还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英语学习中有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其中听排在了第一位,可见重要性非同一般,因为它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综合反映.据统计,人们在语言交际中45%的时间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因而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一定要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往往谈"听"色变,感觉它像深而险的鸿沟,很难逾越.平时听英语资料时,听懂了单词,却听不懂句子;听懂了句子,却义听不懂全文.但是,面对那么多动听的英文歌曲,精彩的英义电影,学生们又渴望去欣赏.总之,听力让学生烦恼并喜欢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能力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说话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可见,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各有功能,又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学习中,反复强调的四项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和"写"。而在这四者中,"听"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据统计,人们在语言交际中45%的时间用于听,说占30%,读占16%,写占9%。因而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如何有步骤、有方法地提升听力水平呢?本文就此做了简单的探索。首先要克服紧张情绪,突破心理障碍(1)要克服紧张情绪。在进行听力训练前,要放松心情,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愉快、轻松的条件下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最终都必然的要归结到"听、说、读、写"4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 "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在生物学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培养有其特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又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由此可见,"听"和"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听的能力在人类的各种交流方式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即使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听力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听力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不间断地培养训练方能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语文听力教学要将"听""说""读""写"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以听促说""以听带读""以听助写""以听娱情"的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银菊 《教育》2014,(6):22-23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把听和说放在一起,把"听"的要求结合在口语交际里面,提出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总体目标,列出了各个学段的不同目标。据心理学家对人们交往活动的研究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6%,可见,"听"是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由此看出,教师有必要重视"听"的培养,王尚文教授也说:"听是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听”位于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掌握外语知识的四种练习方式中,45%在于“听”,其余的“说”占30%,“读”占16%,“写”占9%。在高考试卷中,听力的分值高达30分,这说明在英语学习中听力十分重要。然而,听力教学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加强英语听力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等,是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