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  相似文献   

2.
通常说课,有课前预设型说课和课后反思型说课。我想,大家都已经听了课,就没必要从“将来时”角度上说了。关于“反思”和“问题”,我想还是留给大家谈。在此,我只是就本课的思考、创意、困顿等做一些简单诠释。  相似文献   

3.
幽你一默     
重演“老师,我儿子历史考得怎么样?我当初上学时可不喜欢这门课。”“那您当时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如何?”“考了个不及格。”“我想,历史在重演。”  相似文献   

4.
我园的科研课题是“乡镇幼儿科技教育研究”,结合我个人的子课题“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活动。中班科学活动“爆米花”经过几次“磨”课和提升.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我将四次“磨”课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  相似文献   

6.
历史在重演     
“老师,我儿子历史考得怎么样?我当初上学时可不喜欢这门课.”“那您当时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如何?”“考了个不及格.”“我想,历史在重演.”  相似文献   

7.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8.
我跟身边的青年教师多次说过:“我喜欢听虞大明的课!”虞大明,顾“名“”思”课,可真有点“大”气“明”朗的风格《。家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也可以称得上是个例证了。设计的秀气——他的教学设计“精”中“见”巧“,巧”中显“秀”,每每可  相似文献   

9.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0.
钱雨 《教师博览》2006,(10):6-7
课前20分钟,我走进了五(四)班的教室。教室的墙壁洁白,阳光正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进来.孩子们用好奇的眼光上下打量着我。我弯腰问站在教室前面的几个孩子:“你们一会儿要上什么课呀?”他们说:“探究课。”“什么是探究课呢?”一个男孩说:“就是查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另一个说:“就是讲一些课外的知识。”我问他们最喜欢什么课,男孩不假思索地说:“电脑课。”女孩则说:“音乐课!”  相似文献   

11.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12.
生理课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那是在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课呀?”我问。“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相似文献   

13.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三月,市区教研室组织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我忝列其中,讲了一课。那节课,我讲的是《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上课伊始,我用“龟兔赛跑”的三个幽默版本导人课题,同学,  相似文献   

15.
韩智景 《辅导员》2014,(14):60-61
语文教师韩智景执教展示课 展示课虽然结束了,但备课、磨课直至公开课上的点点滴滴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促我深思。思考1:如何“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这是偶然间看到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体现了新课程下学生才是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此在这次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我也在一直思索着如何在这节课上凸显“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17.
只要有公开课,似乎就有假课。我曾听过很多的假课,但一起听课的不管是领导还是专家,都说这课体现了新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当然也总含蓄隐约地指出有些“假”。我曾提议公开号召“拒绝假课”“打倒假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师》2012,(7):15-23
“辩课进校园”第四站走进了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辩课”全程用时90分钟,围绕中心辩题,大家各抒己见。蔡宏圣老师“认识负数”一课,我刊将择机介绍;下面结合“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对辩课要点作简要整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优点记录本     
王世朋 《班主任》2010,(12):15-15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新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总有学生向我告状:“老师,XXX没有完成作业。”“老师,XXX没有做值日。”“老师,XXX乱扔废纸。”“老师,XXX吃零食了。”……  相似文献   

20.
匡慧娟 《中国德育》2007,2(2):75-76
五(6)班的H、L几个学生可是全校闻名,我还没接这个班的课就耳闻了他们不少“故事”。为能“镇住”他们,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一个多月下来,虽然每节课他们都要让我格外费心,但我总算平安无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