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康有为大同思想有三个渊源:《春秋》的“三世说”、《礼记》以及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其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大同苦乐观、大同平等观、大同仁爱观。康有为具体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其大同思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批判了剥削制度,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系统阐述其对现实社会认识及对未来社会构想的一本政治理论专著。书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妇女伦理、妇女解放的思想主张,如禁止缠足、婚姻自主、男妇平等、出入自由等。这对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房德邻一、康有为疑古思想的要点康有为的疑古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中。《新学伪经考》刊行于1891年,是康有为在他的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的协助下编纂的。这部书共14章,其主要内容,梁启超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以运用科学观念启蒙民众、改造社会、救国图强为底蕴的科学社会化思潮,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三次高峰:五四时期的科学启蒙运动,20 世纪30 年代抗日救亡风云中的中国科学化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自然科学运动;其历史演进的轨迹,可概括为以科学观念更新国民文化心理结构的诉求、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的探索和革命化、大众化的科学启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人的问题,即人的价值和人性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也必须在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近代古今中西之争中,康有为把孔子扮演成改制的圣人,说孔学与新学无本质区别,西方的那些新思想许多东西在孔学中都包括了。但事实上,西学本质上不同于孔学,康有为的思想也不同于孔子的思想。康有为是以复兴、宏扬孔学为旗号,宣传自己的新思想。弄清康有为与孔子关于人的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社会大同思想,带有极强极高的哲理化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他的大同思想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大同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唯心主义的“博爱”哲学、资产阶级的自然人性论和“公羊三世说”(庸俗进化论在康氏唯心史观中的表现形式)这三个理论支柱不牢固、不科学。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戊戌维新时期的反封建启蒙思想是整个戊戌维新思潮中最有光彩的部分.对于这一点,过去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专门的探讨.一、戊戌启蒙思想家产生的历史条件戊戌启蒙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他们的启蒙思想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在反封建主义和宣扬启蒙思想这个基本点上,则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受启于西方的权利意识在中国的萌生格外艰辛。从清末的康有为到严复,他们的思想脉络和进境显现的是先觉的中国人其权利意识由君权向民权的推移嬗演,从民初的“五四新青年”到当代新儒家,他们的思想脉络和进境显现的是为民族命运有所担当的学人,其人文眷注重心由民权向人权的进一步下落归结。“五四新青年”的心愿多倾泻于摧枯拉朽的启蒙呐喊中,当代新儒家的心愿则多牵扯于道德一元论的深厚根蔓。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当总结近代中国权利意识的发展过程,推进这个问题的探索,并通过可操作的中间环节逐步诉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14.
"二治说"和"三世说"构成了康有为的《论语注》注解《论语》的基本思想结构。这一结构既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掺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立宪思想,显示出康氏坚守保皇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初之际,教育既有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什么教育是更有价值的教育”成为亟待有识之士回答的重要问题.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康有为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其重建近代中国教育的努力大致体现为齐头并进的两条路径:一是从义理或德行着手,推崇孔教,阐发仁道合群之义,以正人心、定国魂,属于社会教化层面;二是从制度或经世着手,持《春秋》三世之义,定孔子因时改制之圣,并借鉴欧美、日本的教育制度,以育人才、求富强,属于人才培养层面.  相似文献   

16.
李萍 《重庆师专学报》2010,(1):134-136,156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便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文章从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儿童行为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双向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对有关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对我国本土化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代戏剧观念萌芽于甲午前后傅兰雅、王韬对“时新小说”的提倡,与康有为诗教思想相融合,形成以“新民”为核心的戏剧启蒙理念,集中体现于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前后一系列论著中,标志着近代戏剧观念的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18.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请禁妇女裹足折》与《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服饰变革三项主张: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天足;反对蓄辫,倡导断发剪辫;反对长裾雅步,提倡改易西服。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奏章的形式正式向皇帝提出变革服饰的主张,康有为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的演进,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角色也几度变迁。探讨英国高等教育演进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变迁过程,认为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是英国高等教育演进中政府角色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