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词是隋唐时兴起,两宋空前繁荣的一种合乐歌形式,又称“长短句”。在古代词不是读的,而是唱的。要唱,必须有曲调,词牌便是用来规定词的曲调的。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渔歌子本词牌由张志和创制,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唐代长安设左右教坊,掌管乐技、教练歌舞),也叫《渔父》。据载,张志和退隐江湖后“,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绘了春江水涨,鸟飞鱼肥,人悠然垂钓的图景,抒发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如梦令曲调本是五代时唐庄宗创制,原名《忆仙姿》,后嫌不雅,又因词中有“如梦”,故改此名。李清照的…  相似文献   

2.
词的浅说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词的全称为“曲子词”。“曲子”是曲调,即乐谱;“词”则是与曲调相和谐的唱词。词牌(曲调名称,如“浣溪纱”、“满江红”等等)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也不同。稍微具体地说,词牌规定是单调还是双调(有的词牌如“忆江南”有单、双调两体),全词字数是多少,所押之韵  相似文献   

3.
“花儿”中情歌的内容是最具“花儿”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的,情歌中主要传达的是曲中蕴含的“情”,因此“花儿”曲令的结构方式、旋法及音乐的各个方面往往体现多样性与散文化形态。本文主要从《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特点、语言特点、节奏与结构几方面,分析“花儿”曲令具有的多样性与散化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知识网站     
山歌为什么被称为“花儿”在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人们将山歌称为“花儿”。究其原因,有人推测它源自甘肃康乐的莲花山地区,因山形似花,也就把山歌称作“花儿”;也有说是对唱的男女双方,都把对方称作“花儿”,因而得名。“花儿”的各种曲调也有一个小巧可爱、富有音乐性的称呼,叫作“令”,如《白牡丹令》、《尕马儿令》、《仓朗朗令》等,这也许是从它的歌词———一种优美的民间诗歌来的吧。演唱“花儿”时,男声时用真嗓(称苍音)、时用假嗓(称尖音),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造成虚虚实实、辽阔遐远的意境,具有立…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山歌。老爷山以其美丽、神奇耸立于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畔。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的所闻、所见、所感 ,可以对老爷山“花儿”的演唱类型、演唱内容及曲令特点作一些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插一乐曲介绍 :保安族现有一万二千余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石积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从事农业生产。所唱民歌有“少年”和宴席曲等类。“少年”的曲调称为“令” ,保安族特有的曲调叫“保安令”。《黑头发梳成银线》即是一首“保安令” ,歌词描述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思念之情。这首钢琴曲高音部的前11小节是原民歌的曲调 ,由两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 ,调式上是强调“羽”“角”音的商调式。在曲调的起伏中可以感受到思念之情的各种情绪变化 ,第二乐句开始(第6小节第二拍起)是情绪的奔发和高点 ,最后四小节三个下行的旋律音型要弹得…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词原是供人们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它音乐性的调名,也就是曲谱名,后来人们称之为词牌。换句话说,词牌就是表明这首词是用什么曲谱来歌唱的,犹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京调""黄梅调""越调"。如标有《菩萨蛮》词牌的词,它的句式、字数、声调、平仄、押韵等都必须符合《菩萨蛮》这个曲调的规定;歌唱时,用《菩萨蛮》这一曲调来歌唱。 那么词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产生主要见于以下五个方面: 1.产生于边地或外域 唐代时西域音乐大量传入,它的曲调也随之到处流行,渐渐被采作词调。例如,在唐代最  相似文献   

8.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现在我们已知的词牌名有九百多个,其中有五六十个是带“春”字的。  相似文献   

9.
说说词牌子     
阅读古代诗词,经常会见到“词牌子”这个名称。所谓词牌子,简单地说,就是词的曲调的名称。词刚兴起时,一般都是配合乐曲演唱的。乐曲部分是曲子,文字部分就是词。所以又称为“曲子词”。犹如现在的歌曲中有歌词和曲谱一样。作词,一般就是按词牌子(曲调)的固定格式配上文字。因此,写词又常称作“填词”。  相似文献   

10.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很多。其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音准,即在演唱或演奏时发出正确的音高,能够营养听众的耳朵,带来美的享受。如果没有了准确的音高,艺术的魅力将不复存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音准已成为学生学习音乐路上的绊脚石,“曲调好听唱不准”已经成为老师们共同的心声。一、“曲调好听唱不准”的原因纵观我们的唱歌常态课,“曲调好听唱不准”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歌曲学唱的数量不少,但真正“唱好”的不多,甚至未能“唱对、唱会”,导致约有六七成中小学生存在唱歌“跑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表示现代汉语的“唱”义,文言一般用“歌”。在现代汉语中两词都是用来表示按照音乐曲调发出声音的行为,但略有不同。从词汇史的角度观照,大致可以描写出“歌”与“唱”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花儿研究是青海民歌研究的重要领域.青海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大致分为20世纪30至40年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80多年来,青海学者们通过对花儿歌词和曲令等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花儿起源、流派、类型、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音乐艺术、歌手和花儿会等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花儿学的建构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歌曲     
本期所刋的四只歌曲都是创作歌曲。“看水车”表现了对于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于美好的未来的向往,曲调有民歌风味,节奏鲜明。的音高跳越八度,唱时要注意。“合作化好人人夸”歌词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课,曲调流畅,有小调风味。“小姑娘洗衣裳”表现了小姑娘在河边一面洗衣一面歌唱的偷快的心情。歌中有二处是下行七度音程,唱时要注意。“小汽车”表现了小朋友的美好理想,唱时要轻快有表情,还可以配合着做游戏。  相似文献   

16.
“踏缠”一作“达缠”,音义皆同.指处事不干脆、说话罗嗦.有时为加强语气,叠声作“缠缠踏踏”或“达达缠缠”.“缠达”原为南宋词曲中术语.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唱套曲的名目甚多。有“下影带”、“散叫”“唱赚”等等.“唱赚”系从叫卖吆喝声中演变而来,其尾声持你“缠令”,末了有两句循环反复的曲调,名曰“缠达”.因内容单一,多次唱  相似文献   

17.
一谈到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那韵律整齐、琅琅上口的语言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和文化底蕴。而对于词牌,很多人只知道它是填词时用的曲词名称,规定着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也很多,仅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几十个。当我们追溯这些词牌的渊源时,却发现每个词牌名都有动人的由来与出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辰河高腔唱词主要以长短句式的词曲体形式为主,但有的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有的采用格律比较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变文体,还有一部分采用的是古代词牌的形式等。辰河高腔唱词比较固定,每句唱词都十分注重其与声腔的关系,讲究“字正腔圆”。辰河高腔唱腔曲调音乐属五声调式,“起、承、转、合”结构比较明显,唱腔在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音乐旋律突出,曲调随着内容、情绪变化而高低起伏。  相似文献   

19.
“钢琴弹唱结合”教学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弹唱结合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注意力分配的训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采用手弹曲调口说话、诵诗或呼拍、同音反复弹唱、哼唱、默唱、模糊唱词、轻声唱词、自编曲调、“乱”弹“乱”唱等不同的教法进行教学,并注意早期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弹唱结合。  相似文献   

20.
翻检花儿学术成果中涉及“新疆花儿”的内容,可知“新疆花儿”古已有之,其起源理当不比内地花儿晚。“新疆花儿”一度影响内地花儿,其“花儿”因子潜藏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之中,这就是明清以来回族同胞迁入新疆一唱花儿而众和之的原因。新疆不是花儿飞区.新疆是花儿的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