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全面地校理《三国志》这部史学名著,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依然是屈指难数,尽管60年代已有易培基《三国志补注》和卢弼《三国志集解》可资参考。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曾试就校勘和训诂方面的疑点撰写过《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三国志校诂外编》(收入《古文献研究丛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是继《集外集》(杨霁云编)、《集外集拾遗》(许广平编)以后,比较齐全地选编了自一九三八年五月以来新发现的鲁迅佚文。此编选材精当,体例严谨,它承继了过去编集鲁迅佚文的优良传统,确系此版《全集》中尤具特色的一卷。然而,在个别篇目的系年、编排和选材方面似有可以商榷之处,以下拟分条列出,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3.
吴金华 《文教资料》2001,(6):108-113
在古文献学与汉语言文字学的课题中 ,《三国志》的整理研究是复旦大学古籍所“《三国志》整理研究中心”的长期项目。为了推出《三国志丛考》、《三国志论集》、《三国志简注》、《三国志大词典》等论著 ,课题组努力搜集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 ,并对《三国志》解读中的难点、疑点、盲点加以研究。近几年来 ,我们将研究所得汇成《长编》 ,约 80万字。限于篇幅 ,这里摘录十例 ,就有道而正焉。(1)王军 《魏志·武帝纪》 :二十二年春正月 ,王军居巢。(页 4 9,中华书局校点本 )[长编 ]《汉语大词典》第 4册 4 6 2“王军”条以本文为第一书证 ,释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华书局本《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南史》《太平御览》等典籍,校勘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书·符瑞志》,得拙见数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三国志传》的版本意义在《三国志演义》研究中逐渐被发掘,"志传"版本的研究成为《三国志演义》研究的突破口。刘龙田本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本子,但刘本刊刻年代是一个很多专家忽略而且模糊化的点。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刘龙田本的刊刻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界定,尤其是将刘本的插图和版式放在建安本的演变过程中来论证。刘龙田本和余象斗本、郑少垣本,汤学士本在插图的刊刻上有诸多联系,笔者推断出刘龙田《新锓全像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的刊刻时间应该是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做好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1995年11月第二版p.198)关于定性演示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关系的实验,笔者参考了《电工学》、《电磁学》,经过多次探索实验,终于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名著《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对后世著史治史都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这已为二千多年来中外研究中国历史学家所共识和接受.《三国志》作者陈寿,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成就和声誉,除了他具有天资敏慧、勤奋好学的条件外,于成都太学师事谯周习研经史典籍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本文仅就这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教材、辞典中,《孔雀东南飞》一诗一直以乐府民歌的面目出现;如游国恩、萧涤非先生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83年再版);北大中文系古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等等。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它不但不是民歌,而且也不属于乐府诗,而应属于文人古诗范畴。近来看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书(1933年版,1983年再版)得知,萧先生早在30年代,就将《孔雀东南飞》视作文人诗,故撰成此文,以就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11.
《鹭鹚》最早刊于1919年9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据笔者所知,在迄今为止的近七十年里,除《鲁迅、郭沫若、茅盾著译年表》(吉林师大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1976年10月,内部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1月)和《郭沫若集外序跋集》(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改题为“鹭鸶”,而且未作解释外,郭沫若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研究论著,皆依旧题。笔者认为《鸳鹚》应为“鹭鸶”之误,特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对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姚鼐生年,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各类辞书的观点,以《辞海》(1979年版,合订本)、记《辞海·文学册》(198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86年版)为代表,持1732年为出生之年说,同意这一观点的有《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桐城派文选》(王凯符、漆绪邦编)等;另一种则是各种文学史的观点,以《中国文学史》(社科院编写、1962年版)、《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市十一院校合编、1980年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1964年版)为代表,持1731年为生年说,同意这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不少教育学著作提出了一个观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就笔者则知,以下四本《教育学》是这样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苏联巴拉诺夫编著,李子贞等同志译校的《教育学》(以下简称巴编《教育学》)提出“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该书第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教育学》(以下简称人教版《教育学》)提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该书第6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教育学》(以下简称吉林版《教育学》)提出“学生既是施教的客体,又是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最早行世的诸葛亮著作本子,是《三国志》作者西晋陈寿所编《诸葛氏集》24篇,但约在南宋初,这个本子就已残缺不全,再后竟至散佚。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著作的本子,则是明清两代学者辑佚重编的,从它们中已看不出陈氏《亮集》的面貌了。于是,人们对它的成书、体例、收文等情况或存有异议,或不甚明了。鉴此,笔者在近年撰《诸葛亮集笺论》时,对陈寿编《诸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成书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外国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比之中国毫不逊色.在韩国《三国演义》是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翻译小说.“没看过‘三国志’(笔者注:日韩等国所言的‘三国志’,是把以‘三国’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统称‘三国志’,与中国本土意义的《三国志》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不算男人”“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是两句妇孺皆知的谚语,从中可管窥“三国演义”对韩国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盛曾对《三国志》做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义例体系.可是,史学界对于他在《三国志》研究史上的拓荒之功及其时裴松之《三国志》注例形成的借鉴价值,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孙盛《三国志》研究的探索和考论,既有助于为还原东晋的《三国志》研究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文献的来源以及体例取法的样本依据,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三国志》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伯2555)》(以下简称《残卷》)先后经过王重民先生和舒学同志的整理加工。四年前第一次在《文物资料丛刊》上公开发表。最近。中华书局又将它们收入《全唐诗外编》准备出版。但是,这几年来,除了张锡厚同志在《敦煌文学》一书中对《残卷》作过简要介绍外,还未见有其他有关研究文章。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仅就《残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残游记》外编残稿的写作时间问题,刘蕙孙先生曾于一九八三年五月十日在《光明日报》第三版中发表文字,以为《外编》残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一九○七年九月五日与同年十一月五日之间”。我认为这里显然是存有疑问的。一、袁世凯被授太子少保的时间问题。刘蕙孙先生关于《外编》残稿写作时间的立论是“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袁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丙辰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调任太子少保军机大臣,一般口头称太  相似文献   

19.
日前读到郑曦原编的《帝国的回忆 :〈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 2 0 0 1年版 ) ,发现其中有孙中山关于海外借款的三封信函的全译文本。经与《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相对照 ,其中的第二封信的下半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而第一封、第二封的上半部分的语意基本相同 ,但在文体上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用的是现代汉语 ,后者则用古白话文。第三封信在《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中仅是片段 ,而且被编者误认为是第一封信的附件。1911年 10月 14日 ,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该报驻伦敦记者 10月 13日的专电 ,首次透露了孙中山近年…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