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曾达成协议,不得再参与政治事务。但随着阿拉法特遗物检测报告的公开,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不得不再次站在同一阵营在英国纪录片导演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和搭档理查德·西蒙斯的眼中,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魄力。"她是个果敢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苏哈。2008年,为了拍摄系列纪录片《王者的代价》中记录阿拉法特生平的第一部,乔安娜找到了苏哈。"过程非常复杂,我们找了不少中间人。开始苏哈不愿接受采访,但当我们表示会用公正的态度拍摄纪录片时,她答应了。她的理由是,需要有人客观地记录那段历史。"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王者的代价》是由独立电影公司"水平尺"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录一些有争议的国家领导人的别样人生,计划拍摄12集。对苏哈的采访连续进行了三天。苏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6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选出的“双十大纪录片”为例,论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架构、价值现对影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影响,认为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的真实,这三者通过编导独立的思考、自省的意识相互结合,在拍摄的行进中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还包括了创作者情感的真实和表现手法的真实,当然,它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则是价值的真实。总之,纪录片是创作者用活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透过事件表象,独立思考出来的对于事件本质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一)由纪录片被看好所想到的新闻纪录片一度被人冷落,但近来上海电视台开辟的“纪录片编辑室”颇受人欢迎,几乎每集都带有轰动效应,如《毛毛告状》、《大迁移》、《家在上海》等,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一现象不由引起我的关注,什么道理?我也专心看了几集,拍摄的无非都是平常人物的平常心理,但由于其真、其纯,反映的是人们一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以颇受欢迎。由此给我们新闻宣传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借鉴与思考呢?我看是有的。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最具野心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纪录片。但无论是解说词还是镜头运用都客观而中立。它努力打破"宣传伟大经济建设"的框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中国的进程"我们一定不能做成宣传片,这个路我们当时就把它堵死了,"回忆起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想了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去年4月,《超级工程》正式立项。历时一年多的拍摄和剪辑,这部针对中国各类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最近出炉。拍摄对象包括  相似文献   

5.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切入点——这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只是简单地遵循"四真",并不能就此让纪录片鲜活起来。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拍摄现场,需要随时观察拍摄内容中可以提炼、升华的细节,从而让纪录片可以接触到更深入、更厚重的内容,让自己的影片从而丰满起来。很多时候,这种可以让纪  相似文献   

7.
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和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9.
著名纪录片人冷冶夫是2006届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唯一的亚洲评委,在参加选拔时被问及“如何能够拍摄好的纪录片呢?”他回答:“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故宫》正是如此,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纪录片的研究成为电视文艺界的热点。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劳动,其中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创作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此过程中的技巧,对纪录片的创作拍摄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杨雯 《中国广播》2014,(1):93-93
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故事”是这次提案大会的主题,大会收到了来自中、英、法、德、澳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所谓提案大会,就是各大纪录片制作机构或独立制片人,带着自己的纪录片选题和拍摄方案,接受各大纪录片播出机构和购买方的评估。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这次提案大会的意义,是让更多的中国同行体验国际通行的市场化操作方式,而这将是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献纪录片,就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有时也称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历史纪录片”。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渐渐地热了起来,它们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内容上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纪实拍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开办不到一年的《焦点访谈》,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争相收看的名牌节目。而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编辑室近年的力作《十字街头》、《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茅岩河的船夫》等优秀纪录片,也以其特有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风靡我国,乃至走向世界。 对“电视纪录片”,湖北辞书出版社《电视辞典》作如下解释:“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的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特写片、概述片、专访片、音乐片、风光片、集锦片以及其它知识性、服务性的纪录片等。它比一般的电视新闻更详尽、深刻、完整,除具有新闻性外,还有文献性、艺术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同样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在我们国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探索和把握其中的规律,有利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笔者揭过多年专题片.近两年只揭纪录片,对两个片种都有切身的体会,想谈几点认识。一、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从广义上讲,专题片和纪录片都属于非虚构、非剧情片范畴,都要求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不允许虚构和演饰。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二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差异。1.主题上的差异。专题片是主题先行的片种,一切从主题需要出发,要带着明确的主题去拍摄、写解说词、进行后期制作;而纪录片在拍摄之前没有明确的主题,它的拍摄与…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有其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前者要求纪录片的选择的题材必须真实而有典型性,无论宏大还是微小事件都有其独特性;后者则要求纪录片的题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关注人,体现人性,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实现拍摄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战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月,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带领摄制组来到中国,他此行目的是拍摄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到中国之前,伊文思已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导演。凭借实验性纪录短片《桥》(1928年)、《雨》(1929年),他在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显示出才华,1936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在积累了实地拍摄战争题材纪录片经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用影像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决心。伊文思此行的目的,是用影像记录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下遭受浩劫的中国,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刘震  余索 《新闻界》2013,(11):37-40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的生态环境。除了传统的胶片及摄像机拍摄外,照相机等设备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纪录片制作之中。纪录片进入易拍、易编、易传的时代,但我们必须理性思考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逐步探索纪录片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拍摄媒介的易获得性、大众参与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是纪录片实现易拍的重要条件,未来中国纪录片与新媒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纪录片的市场机制也将会逐步建成。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但是,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的,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本文以经典的电视纪录片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对电…  相似文献   

20.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非常有难度的,最显然的几个难题是他的题材和素材的局限性,拍摄方式上,还有拍摄的周期上面,很多的是客观自然的因素,人为是很难改变的。关于拍摄自然风景类的纪录片时,很多自然现象是昙花一现,通过摄像机很难捕捉到。涉及到社会现象的纪录片由于事件本身的隐秘性,设备的不完善也很难还原事件的真相,所以完成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