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式”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式”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区别词,但不排除为区别词与副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里,“性”缀词分属名词、区别词两类.在共时和历时上,“性”缀词都存在语法功能由名词性功能向区别词性功能游移的现象.通过大量语料,考察现代汉语“性”缀词名词性功能弱化的现象,并将其分成四个非离散的等级序列,“性”缀词的词根呈现由形容词向名词、动词、数量词变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在词根词性的不同、词类边界的模糊和实词“性”的虚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X化”结构具有很强的能产性,由这一结构产生的化尾词几乎可以说每天都在增加,但是能进入这个结构的X须具有一定的条件,能充当X成分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区别词,且名词、形容词还要含有“量”的含义,区别词要有跟其他词呈现一定的等级序列。  相似文献   

4.
吕荣荣 《文教资料》2014,(30):150-152
区别词是指“男、女、金、银、初级、超级”等一类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属于加词。区别词具有不同于其他词的独特的语法功能。区别词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和其他词是否存在兼类问题也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关注。由于区别词本身的词类地位、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会向动词、形容词、名词游移,尤其容易向形容词游移。  相似文献   

5.
汉魏以后的汉语,新词数量增加很大,其中出现了通过比喻手段使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成新的双音词,并被广泛运用。这些词主要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这类动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动词(名词)语素”;名词的结构特点是,结构中前后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一是定中关系,二是并列关系;形容词的结构特点是“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  相似文献   

6.
区别词和量词是汉语语法界研究较晚且争议颇多的两类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之分,量词(尤其是借用名词的和借用动词的量词)与名词和动词之别,经常是学习者有困难的地方,也是研究者存在歧义之处.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这两类词产生的根源,揭示区别词和量词的流变本质,以澄清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界对形容词的分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单独成类的,有分为“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的,也有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两者功能的比较,说明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性"尾词可以分为"X性1""X性2""X性3""X性4"四种类型,显现出名词、区别词、形容词三种词类属性。四种类型与三种词类属性之间呈现由名词性功能到形容词性功能的连续统特性:"X性1"名词性功能最强,"X性4"的形容词性功能最强,"X性2""X性3"则居于名词性与形容词性之间,近于区别词。触发"X性"表现出上述功能序列的原因有二:一是与词类内部典型性差异有关;二是同"性"的语法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倾向于把现代汉语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大类,但事实上,大类中的形容词包含了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词的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几类词,因此对传统的形容词进行再分类很有必要。其中一部分仍为形容词,一部分独立为状态词,另一部分独立为区别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既有共性,又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被XX"同语素词语族的考察,发现了"被XX"同语素词语族所表达的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其组合成分局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范畴,"被XX"同语素词语族表达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在语义属性上具有已然性、致使性、否定性和无意识性。  相似文献   

11.
英语"Enrongate"(安然门)是用常见的"混成法"构成的一种复合词,其中的"-gate"是"watergate"的简写,用的是"watergate"的引申义。汉语的"-门"译自英语的"-gate",与汉语原有的"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引进汉语后其意义又有引申。无论是英语的"-gate"还是汉语中的"-门",它们都不同于用来改变词性的"词缀"或所谓"类词缀",而是实语素,尽管这个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2.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是探寻其结构方式的基本依据。按此分析,“物色”既可以是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是支配式合成词。语汇中类似“物色”这种具有两可结构方式的词还有一些。尽管人们对这些词的构成方式看法不一,但其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做不同的分析,且具有一定的理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Language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which mainly contains phonology, vocabulary, grammar. The vocabulary is just like stocks used to build the house of a language. Lexicon is fundamental material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English word formation form morphemes. The morphem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smallest functioning unit in the composition of words". Morphemes are classified into prefix, root and suffix.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words, English learners could adopt the rules of word formation from morphemes to enlarge vocabulary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14.
"去X化"是由"去"加"X化"构成的词语模,从"去"的黏着性、能产性、"去X化"对"X"的选择限制,以及"去"的意义虚化等方面,证明"去"作为词缀或曰类词缀的合理性,辞书编撰者对由"去"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门”、“秀”作为词缀来源于英语,意义虚化成为类后缀,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不太常见。“门”、“秀”进入汉语后,经过汉语系统规则的改造。意义逐渐虚化,构词时位置趋于固定,处于汉语构词语素和词缀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7.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18.
"数+形+量"格式中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 形 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格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数量词中间都可以插入形容词的,也不是任何形容词都能插入数量词中间的,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主要探讨"数 形 量"格式中"量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s reader, word, and learning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202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 118 and 84, respectively) learning 16 words. Three measures of word knowledge were used: multiple-choice definition knowledge, self-report of meaning knowledge, and production of morphologically related word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 vocabulary learning occurred on each measure and that certain words were easier to learn for certain types of readers. Controlling for other predictors in the model, reader characteristics like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background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but not word reading fluency. Also, word characteristics like morphological family size and opaquenes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word difficulty but not number of morphemes or frequency of the word or root-word or affix. Controlling for other predictors in the model, morphological learning activities supported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all 3 aspects of word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i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