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一下1981年获奖的人物新闻——《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对于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怎样使人物新闻新起来,是很有启发的。发表在湖北《孝感报》上的这篇报道共三段,仅二百多字。第一和第二段,讲的是农民杨小运全家承包责任田获得丰收的情况。里边讲到,“他不仅要完成征购任务,还  相似文献   

2.
孝感日报社     
《孝感日报》是中共湖北省孝感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58年10月。孝感日报社现有"三报一网"四个新闻媒体平台,以《孝感日报》为主体,《孝感晚报》、《孝感网》、《孝感手机报》为羽翼,形成了一主三翼的复合型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3.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4.
湖北孝感报有两组深度报道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以下简称《走廊坊》),一组九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及下简称《出路》),一组十篇,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作为这两组深度报道的作者之一,面对着新闻界“深度报道写作热”的兴起而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滞后,很想就这两组获奖深度报道的实践谈  相似文献   

5.
我和地市报的不少同志是老朋友了。1987年秋天,在全国地市报首届业务研讨会上,我惊奇地发现,湖北孝感报的副总编辑王茂亮才27岁,江西宜春报的副总编姜东南也是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人,言谈话语中显露出他们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特点。会后,我曾想写篇王茂亮的专访,后来在《新闻战线》上看到了孝  相似文献   

6.
湖北孝感报的两件深度报道作品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一组九篇,作者秦家明、王茂亮、钟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11篇,集体采访,由王茂亮、张仲彩、戴亚新、秦家明分头执笔)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湖北省孝感报的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一等奖。一些评委对一家地区小报能在全国报纸、通讯社系统仅有三件(组)一等奖的深度报道中站踞一席,颇为青睐。这里向读者介绍这组报道的采访、形成过程和特色。《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共11篇,是1987年2月,孝感报11名记者、编辑组成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采写的,也是孝感报新闻改革的成果。为什么要组织“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当时考虑;一是为适应新闻改革需要,锻炼提高队伍的政  相似文献   

8.
《思想工作小故事》是孝感报于1986年3月开辟的一个旨在宣传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栏目。3年多时间里,专栏共发表了《思想工作小故事》报道42组。中间虽一度受到党内某些人借口“改造”思想政治工作,淡化、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但因编  相似文献   

9.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小的新闻事实也可以表现大的新闻主题。本文试图对新闻媒介中的“以小见大”现象作些剖视。先让我们看两则报道。《洪湖报》1988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有酒不卖开车人》的消息,写的是饮食个体户刘成林不卖酒给开车人的事。《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是刊登在1980年6月15日《孝感报》上的一篇小通讯,写的是会计伢在分油时嫌王二婆的油壶小了的事。这两篇报道都不足300字,可谓事情小,篇幅也小,但这两篇报道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前者获得了  相似文献   

10.
从1987年6月首次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结束到现在的9年间,孝感日报的专业采编人员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办法,一直坚持在调整中完善,在完善中规范,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1988年7月,我报参照《湖北省新闻报刊专业人员岗位职责条例(试行)》,制定了专业采编人员岗位职责试行条例,并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层干部全部实行公开招标,用“将挑兵、兵选将”的办法优化劳动组合。一时间,名声鹊起,引来大几十家报社学习取经。《中国劳动人事报》还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孝感报社内部改革令人耳目一新》,并配发《有益的尝试》的短评,推广了我们的作法。  相似文献   

11.
首届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1月23日在北京揭晓。湖北孝感报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荣获特等奖。获一等奖的作品有:四川万县日报《农民宋本良给责任制“做生”》、广西柳州日报《还人“责任田”种己“丢荒  相似文献   

12.
简讯     
△首届全国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在复评的基础上,1月23日在北京进行了定评。最后评定孝感报的《走廊坊、想孝感》一组系列报道为特等奖,一等奖21篇。特等奖及一二等奖作品,即将整理出版。全国24个省、自治区91家地(市)报参加了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市报人》2008,(12):I0001-I0001
《孝感日报》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是国内创刊较早的地方党委机关报,也是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上世纪80年代,《孝感日报》率先在全国新闻界进行大胆改革,产生了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其中《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他、她、他一个买书、让书的故事》获全国好新闻奖,并入选全国高校新闻学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14.
简讯     
首届全国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在复评的基础上,1月23日在北京进行了定评。最后评定孝感报的《走廊坊、想孝感》一组系列报道为特等奖,一等奖21篇。特等奖及一二等奖作品,即将整理出版。全国24个省、自治区91家地(市)报参加了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5.
赵勋 《军事记者》2013,(7):44-45
人物简介:王茂亮,1960年2月生,湖北广水人。1981年进入湖北《孝感报》工作,1991年担任孝感报社总编辑。1992年调入深圳商报社,1999年任《深圳商报》总编辑,并使《深圳商报》成为深圳“家庭第一报”。2004年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次年任深圳广电集团党委书记、总裁,2011年转任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高级编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采编的新闻获全国和全省好新闻奖30余项,其中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我代表伊犁日报去湖北省孝感、宜昌和四川省巫山等地参加全国部分地报首届业务研讨会,40家地、州报代表欢聚一堂,畅谈报纸改革的经验。往返途中,有幸到孝感报社、宜昌报社参观学习,虽是“走马观花”,也眼界大开,深受教益。这里追述的只是点滴见闻。  相似文献   

17.
2020年以来,孝感日报社对《孝感晚报》(下称《晚报》)进行版面移动化改革,即以报纸版面为载体,实现与《孝感槐荫论坛》(下称《论坛》)、双微、抖音等各种移动传播方式互联互通的立体多维传播方式,并将《晚报》《论坛》合并组建“湖北报指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进行实体化运营,达到了报纸质量提升、社会影响扩大、经营业绩向好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次易地采访触动了相隔千里的两个地区1986年11月中旬,我报派出两名记者,带着“如何深化我们孝感地区农村改革”这个问题,到河北省廊坊地区易地采访。这个决策和行动的背景是:我们孝感地区在取得第一步改革成功之后,第二步改革进展缓慢,出现了两三年的徘徊局面。就此,地委组织县级以上领导干  相似文献   

19.
去年六月,我同胡照发同志合作,采写了《云梦县六农民成立蔬菜批发站》的消息。此稿在《农民之友》报一版刊发后,《孝感报》、《农民日报》、《湖北市场》报先后予以转载。此稿被以上四家新闻单位刊发后,引来了大量的客户到云梦采购鲜菜,为促进云梦县蔬菜的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年初,这篇消息又被评为一九八七年湖北省企事业报协作会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回顾此稿形成的过程,我认为通讯员要学会沙里淘金。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商品流通领域的事件、问题就好像是沙滩上的沙粒,数不完,道不尽。但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黄沙里,却蕴藏着闪光的黄金。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在去年出版的第5期《湖北新闻通讯》上,集中刊登了《孝感报》的17篇业务探讨文章。这组文章既有经验交流和采编体会,又有业务探讨和专题研究;作者既有报社的负责同志,也有一般编辑记者。它们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孝感报》的同行们很重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研究。《湖北新闻通讯》在卷首发表“编者的话”说:这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