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姚丽 《语文天地》2013,(11):39-40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站在改革前沿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环节,才能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雨雪风霜、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词的意境之中,就渗透着诗人的主观色彩,这种融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  相似文献   

3.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5.
巴金小说的激情风格首先表现为强烈主观情感的抒发,这决定了其小说物象突出的主观色彩;其次表现为作家情感表达方式的直露,又形成了物象运用的体系化特征,即通过对某些物象的反复运用而形成一种核心物象,在其周围聚集起一系列与主观情感相对应的同义或反义物象,形成具有内在情感张力的物象体系。  相似文献   

6.
简单地说,在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寓意于象,二是以象寓意,三是意象相融。寓意于象的意思是,感性注入理性,先有情感,而后通过脑对物象的处理,从而形成意象。以象寓意的意思是,理性注入感性,先有物象,而后内心产生情感,以达到共鸣,而成意象。而意象相融则是刹那间意与象的共鸣。一、意象的作用首先,是修饰作用。修饰文章,使人看着赏心悦目。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作用,如果因为修饰文章而写文,与那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纳比派在物质对象上的艺术精神传递与东方艺术的艺术精神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图像,而是见诸于艺术观念,重视感性,注重客观对象的主观情感的内隐表现。为了突出纳比派艺术形象的主观特性,纳比派画家一般采用了东方艺术手法,使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交融后,物化成一种主观的艺术精神形态,不再拘泥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约定俗成的客观真实性。纳比派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抒情的、平面的、蕴涵东方特性的时代艺术,不仅沟通了人的主观世界,也协调了内在艺术精神和外在物质形式的矛盾冲突。纳比派吸收和借鉴了绘画艺术的东方特性,他们的绘画作品与西方其他画家之作相比更具东方特性,更具现代性,在现代主义艺术中,跨越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鸿沟,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  相似文献   

9.
刘玉红 《现代语文》2014,(2):149-150
意境是文章所描绘的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大凡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停留在对物象的表面描写上,不是摄影似的机械摹仿,而是要透过物象的表面,挖掘其深沉的内涵,使情理相随,人、物、事妙合无垠,以创造浑圆和谐的优美意境。这一点也正是写好作文所要求的。那么如何才能取得作文的深远意境呢?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就涵盖了很多意象,有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也有时间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间接向人们披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各种意象,希望能读懂莎士比亚,看到生活中的他是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怎样经营自己的感情的。  相似文献   

11.
谈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在表现上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油画重"理",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油画成为西方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始终表现着传统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西方油画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而中国传统绘画则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内心精神世界流于意境之美,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12.
尹红斌 《语文天地》2010,(11):21-2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意象”从词义上来看是由“意”和“象”组合而成。“意”即情感、情意,是主观的,抽象的,不可言说,难以形容的;“象”即物象、景象,是客观的,具象的,可触可感的:因此,“意象”就是寓“意”于“象”,是凝聚着诗人主观情感,用来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它是诗人传达内在抽象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读’者体会诗人丰富而微妙的创作情感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有声音,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经验、主观情感和人格意趣,形成了一个物我合一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阅读佳作美文或名家经典时,我们常常会深受感染或感动,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渗透一份浓厚的情感,赋予文章很强的感染力。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写出感人至深的佳作呢?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生的固有思维中客观色彩是构成世界与美术作品的全部,其实不然,主观色彩更能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因此主观色彩的教学不仅是学生色彩学习的盲点,而且也是教育者急需探究的领域。本文从主观色彩课程中的赏析为起点,逐步过渡到实践与交流、应用与评价,以及最后对该审美引导课程起到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小结,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旨在让学生学会欣赏主观色彩、发现主观色彩的美、用主观色彩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8.
刘凯源 《语文知识》2016,(21):89-90
诗歌的灵魂是意象。在进行诗歌研究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才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那么何为意象?简单而言,就是作者的一种主观上的物象。在古诗词中,杨柳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意象。杨柳属于客观上的一种物象,但是在通过作者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的"化合"之后,就会出现具有人格上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正>情与景,代表着抒情作品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情,指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属于主体;景,指的是客观的外界景物,属于客体。但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情与景、主观与客观都进行了相互的转化。诗人的情感会客观化为具体的物象,而客观的物象又含有主观的情愫。情与景对立而统一,即所谓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登高》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因此,本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世遭际,解读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苍凉,品味隐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