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互联网日常使用行为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基础,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与问题。除获取咨询外,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娱乐消遣",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是大学生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美剧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在呈现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态的基础上,本文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了一个新的媒介融合体,它包含了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上网等多种媒介功能.而手机上网是手机最常用的媒介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但关于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定量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笔者以及其所在的团队对合肥市6所高校的1904名学生进行了关于手机新媒体的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有1453名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上网率占到76.3%。本文将重点分析在合肥市高校学生当中手机上网的使用现状、受众评价、存在的不足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不同人群中手机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是否存在。笔者通过是否使用手机上网来测量人们对手机互联网的接入沟,进而通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来测量使用沟。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等某一方面的优势地位并不必然导致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优势,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并不比低者更好地接入和使用手机互联网。性别鸿沟、收入鸿沟和年龄鸿沟成为手机互联网领域不同人群社会分化的新标志。此外,较早接入手机互联网的人每天手机上网的时间也更长,接入的优势会强化使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从来没有一个电子媒体能够像手机一样拥有如此多的使用者,手机互联网的诞生更为手机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手机互联网为例,从各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对于这一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并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供解决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9年3G牌照发放以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得活力十足,尤其是手机媒体。本文基于对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通过对当下手机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等情况,并根据手机媒体的特点,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手机早已不是新的沟通工具,却是目前大学生应用最广泛的新兴媒介工具,使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情况成为一个新的调查领域,笔者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接触、使用、信任、依赖等维度,研究了目前上海大学生手机社交APP的使用行为。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APP处于尚且理性状态,多数大学生利用这些APP进行新闻信息获取、进行即时聊天交流,他们没有对这些APP产生过多依赖,并认为手机社交APP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沟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1%。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学生是最大主体,占31.7%,其中大学生占25.1%。随着手机上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手机上网成瘾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社交学院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习惯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手机使用习惯、使用原因、对手机功能的认知、媒介使用情况、社交习惯等内容,试图从中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特点。笔者在该项调查中,着重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手机社交方面展现出的不同特点,形成性别与手机社交需求相关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一部智能手机就可让我们随时随地上网.通过手机上网,受众能够实现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设计开发将校园生活与学习信息结合起来的APP.这类手机APP,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校园资讯、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其娱乐生活等需求.  相似文献   

10.
王亚芹 《报刊之友》2014,(9):123-124
目前,集通讯功能和移动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及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崇尚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手机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时如何运用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都是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力求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献计献策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手机新媒体媒介素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很多人都拥有手机,尤其是大学生,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普及品。而另一方面,手机不断呈现媒体化的特征,随着相应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手机成为不可小觑的媒介力量,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着用户的媒介选择。面对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这一新兴媒体,运用情况如何,又呈现出哪些特点和问题,我们试结合手机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媒介素养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以APP、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并被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手机阅读则是其重要应用之一.本文以新疆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基于手机阅读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对其阅读内容的倾向分析,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良性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从而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利用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在为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和享受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它产生了依赖,这对他们的身体状态、学习和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十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手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从流量使用、浏览信息、使用时长等方面分析在课余时间、课堂时间不同时间的河北省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民阅读群体的主力军与消费群体的潜在力量,大学生手机阅读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表现为学习研究型需求低迷、生活实用型需求上升、娱乐消遣型需求旺盛。差异化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远离深度阅读、手机出版商误读手机阅读需求、现代社会环境造就阅读危机。基于此,手机出版策略包括内容策略、体验策略与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手机并非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媒介、媒体的概念,然后对手机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进而批驳了以短信量大和手机上网为由支撑手机为第五媒体的论点。  相似文献   

16.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这种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中已有了相当高的普及率。近几年,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手机依赖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基于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以具体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加权的相关计算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示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手机依赖状况。  相似文献   

17.
李薇 《新闻界》2012,(9):33-36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传播模式的改变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广告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高校和社会所重视。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使用,了解大学生的广告素养能力;并通过大学生对广告素养教育的需求调查,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开展广告素养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非常必要,对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上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手机和网络这样互动性更强,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新闻接触使用状况的凋查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新闻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以及这一群体在新闻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偏向。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编制了一个手机功能使用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手机的网络社交功能成为最受大学生亲睐的功能。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每日使用手机时长与网络社交因子具有正相关关系;恋爱状况与手机的通讯交流因子具有正相关性;性别与时间管理因子也具有相关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男生更常使用手机的工作学习功能,而女生则更偏重网络社交功能。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发现手机传统的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功能已部分地被即时通讯和网络社交功能所替代,而大学生对手机的学习工作功能的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