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鸿沟可以分为网络接入沟、使用沟与效果沟三重鸿沟。研究调查发现,儿童的网络接入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在使用沟方面,网络素养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教育和学习支持状况的显著影响,网络学习动机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与学习支持的显著影响;在效果沟方面,儿童的网络学习效果和网络意识均受到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教育和学习支持状况的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会对网络学习效果和网络意识产生显著影响。学校教育和学习支持对弥合儿童互联网鸿沟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引发对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也译为数码沟,借鉴学者祝建华的观点,数字鸿沟的概念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①Attewell将“数字鸿沟”更为具体地划分为“一级鸿沟”和“二级鸿沟”。②通常情况下,我们也将其称为“接入沟”和“使用沟”。一级鸿沟指“电脑或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二级鸿沟”指个人在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的研究是知识沟理论在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入手,着重分析手机媒体对个人层面数字鸿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手机媒体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已经呈现出不显著的状态,而手机媒体在缩小既有知识沟以及数字鸿沟中可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手机上网用户特征,进而探讨手机上网扩大还是缩小了受众的知识沟.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上网用户和非手机上网用户之间的"差距"并非由经济收入引起,经济收入的高低与其是否利用手机上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手机上网并没有扩大受众的知识沟.年龄和生活方式是将手机上网用户在受众中分隔开的主要因素.手机上网在受众之间造成的这种差距正是效果沟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接入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原本稳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裂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家庭里数字化移民和数字化土著之间的代际鸿沟。笔者以代际关系的演变为着手点,从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研究了代际鸿沟的具体体现,得知文化反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代际鸿沟,因此子代要积极做数字化移民们在互联网的这片新的土地上的引导者,以促进亲子关系,共享信息传播,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数字鸿沟不仅在每个国家中存在,而且存在于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如何缩小和填平数字鸿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互联网诞生后,被寄予希望成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有力工具。但事实是互联网使得原有的"旧沟"未平,又出现"新沟"。手机媒体具有可移动、方便携带的特点。使用手机不需要高深的技术,是落后地区和贫穷民族追赶现代社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  相似文献   

9.
朱文博 《今传媒》2014,(5):113-115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网民们逐渐开始通过新媒体关注各类网站播出的视频节目.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①2015年数字媒体使用时间占比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大陆用户每天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数字媒体,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视频内容所占据.②而视频网站节目中有一类节目备受追捧,即网络自制脱口秀.  相似文献   

11.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人群及不同区域间的信息化差距问题正日益凸显. 由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互联网、手机等的使用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城乡发展新的"剪刀差".国内有专家据此认为,信息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4):15-20
有关听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但鲜有进一步探讨听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识沟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使用的调查,经分析发现:传统媒介中听障者的电视(附字幕)接触和报刊杂志接触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新媒介接触比传统媒介接触对知识沟的影响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维度而言,互联网和手机接触都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就使用维度而言,手机短信功能、手机上网功能和互联网信息类功能可显著预测知识沟。  相似文献   

13.
听障者,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手机接入和使用状况如何?是否会带来知识获取上的差异,目前学界鲜有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接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1)听障者群体内部存在着手机接入沟,文化程度是预测听障者手机接入与否的重要因素;(2)听障者在手机使用广度和具体使用功能上都存在显著的人口统计差异;(3)手机接入水平和使用功能差异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手机媒体与我国数字鸿沟的关系,从中西之间数字鸿沟、我国东西部之间数字鸿沟、我国人群之间数字鸿沟以及我国的“二级数字鸿沟”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指出,从每一个方面来看,手机媒体本身的应用差距较小,并且有可能替代性地弥补我国原有的互联网领域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2000年至2021年间世界银行数据和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N=1947),采用时间距离法和决策树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第一道数字鸿沟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及其对第二道数字鸿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静态指标下,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的互联网接入差距呈现逐渐弥合的趋势;然而,通过动态时间维度的衡量,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的第一道数字鸿沟一直在不断加深。具体而言,中国在达成相同程度的互联网普及率方面所需的时间成本高于发达地区,且这种时间差距逐渐扩大。就时间成本意义而言,率先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用户在数字素养水平方面更为出色,从而形成了第二道数字鸿沟。据此,可见用以跨越数字接入沟的时间投入差异进一步促成了后续的数字化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N=302),对大学生的第二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水平的状况进行测量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出生地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正面的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有正面的显著影响;特别的是,互联网使用中的情感因素(对互联网的态度、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水平(包括上网时间和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都产生正面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2010年天津市网民的35天日记卡调查数据(n=314)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条件下,网民的上网时间与传统媒介使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回归系数为-0.234 (p<.001).网民上网时间的增加会替代使用印刷媒体和视听媒体的时间.上网时间越多,读书时间、看电视时间以及看报纸时间相应就会减少.上网时间的变化对听广播的时间、看杂志的时间以及看电影的时间没有影响.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没有影响.网络与传统媒介的共用行为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9.
"区块链热"背景下,受众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思维、接入沟、使用沟和媒介素养上。警惕区块链被少数精英垄断,防止数字鸿沟扩大,就要在科学认识区块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受众主导的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合力,探索"区块链+"的应用,同时增强受众网络接入意愿,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漳州市媒体从业人员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漳州市媒体从业人员在使用层面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这道鸿沟不仅与使用者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而且与使用者的性别、学历、年龄等因素有关,提出要消除数字鸿沟一方面需要媒体人发奋图强,努力弥补自身的沟壑,同时还需要媒体主管部门针对显现的鸿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专项填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