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教师的课程参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勇  郑三元 《上海教育》2001,(13):28-30
自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并于1997年在山西、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以来,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引发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推出,使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与地位,也使得课程开发更贴近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性。而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地提出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可以预见,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关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等问题将引起普遍地关注、思考与探索。其中,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而且现有与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为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供指导.文章从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主体、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三个典型国家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方式、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职业院校注重内涵式的发展呼声愈来愈强烈,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弊端日益突出,使得近年来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日渐突出.但是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队伍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研究意识以及课程开发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鉴于这些问题,找准项目课程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契合点,让教师顺利地走“进”项目课程,从而实现教师走“浸”课程开发这一目标就显得尤为必要.从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由“进”到“浸”转变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走向实践,其现实的困难开始呈现,其中涉及知识本位、教师自身、学生个性、学校特色和政策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困难,探讨克服困难的主要解决策略,以促使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要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创生的重要性。课程开发的本质是课程创生,意味着课程的本质是经验的创造,意味着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发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课程创生作用,需要教师转变课程角色,明确和规范多项具体行动,提升自身多方面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涉及到很多人员,从课程目标的制定开始,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体系的确立等一系列环节中,校长、教师、学生这三个角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这三个重要角色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顺利开发校本课程,更有利于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二是课程;挪威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特点对职业教育的质量高低提供了充分条件,文章从课程的角度分析挪威职教教师的培养特点:国家核心课程的原则和框架为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HIAK大学学院职教教师课程中的“从做中学”课程设计思想、八个方面的课程设计原则、五项能力要求等使挪威在职教教师培养中独具特色,为我国提供了思考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知识与教师课程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程度,个人知识的"内隐"影响教师课程参与行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知识为导向,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路径,包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取、课程开发知识的内化,教师知识的共享、课程开发知识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以教师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知识与教师课程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影响教师课程参与程度,个人知识的“内隐”影响教师课程参与行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师知识为导向,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路径,包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取、课程开发知识的内化,教师知识的共享、课程开发知识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2001~2011年期间发表的156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的年限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形式、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进行分析,讨论了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下意见:正确理解课程与课程开发;加强职业学校一线教师与课程专家的联系;提高课程开发研究的科学性;提高案例研究的可推广性;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者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省探究,是通过研究改进、变革教学实践,可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行动研究已经与课程改革、学校教学革新、教师专业成长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引导学校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的必要性、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反思.并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视角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切入点,从参与校本化课程实施逐渐深入到参与全新的课程开发,并提出要以"渐进引导"的方式推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同时要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点开展有关培训、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参与的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万瑶  孙梅 《成人教育》2023,(9):82-88
鉴于任务本位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职业院校若能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构建信息化教学的适切路径,将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任务本位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涉及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教师技术胜任力问题等,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基于该理论的适用性,从宏微观情境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任务本位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课程学术界把校本课程开发二分为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实际来看,西语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所谓“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说,在中文的语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说存在概念不清、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逻辑问题,同时也容易引发诸多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教材”的教材观已经过时 ,“用教材教”的思想恐怕也不能维持多久 ,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 ,并非给教师增加一些任务那么简单 ,而是涉及到教育决策权力的再分配、教师地位的提升、教师角色的转换等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意义 :教育主体和专业能力的生成论及教师与教材 (或课程 )的关系 ,当然要将其归属于教育活动之中 ,而且只有在系统考察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才能获得一些认识。一般认为 ,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主要体现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尚不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滞后;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程度有限,教师素质和教学条件尚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应从完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机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后,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开发的"局外人",而是课程开发主体之一。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权利包括课程领导权、开发与设计权、实施权与评价权。而在现实中教师专业权利的实现受到其课程观念、对教师专业权利的认识、教师的专业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校的类型和重视度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背景下,重视教师的课程意识已成定论。到目前为止,围绕着课程意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学术界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深入研究。课程开发意识作为教师课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本文拟就从课程开发意识的概念,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必要性及培养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基于职业培训、基于能力本位、基于校企合作和基于促进就业的课程开发模式.自"八五"以来,我国也开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基于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于实践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等理论.总体来看,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等,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