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教育与文学之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不过此类研究仍局限于大学教育与文学变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上。事实上,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与中小学教育规约之间同样存在密切关系。近代中小学教育规约对语言、文字、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新要求,哺育了文学领域新的语言文字观和诸多文学论题,从而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变革。1918年胡适提出的“国语文学”论题正是这种哺育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讨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首先介绍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并在两种文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讨论两种翻译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再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学本质的确认意味着文学身份进入了超历史的稳定,这无疑隐含着某些深刻的主观意图。通过对文论史上文学本质不同表述之间的对比,认为关于文学本质的分析在"作者本位"、"文本本位"、"读者本位"以及"形式和内容"几个概念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网络。文学应该拥有历史性的命名,文学是蕴涵社会意图的不断超越的现象,所以要说文学具有本质的话,那就是文学的历史性本身。  相似文献   

6.
以年代作为文学史划界的分期,严重地忽略了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性。虽然沈从文、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具有某种不谋而合的倾向,但是,这并不抹除少数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裂缝。沈从文、老舍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不仅突出了两者之间文艺观念上的不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划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阈限。这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文学就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合谋,从而为短期的目标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为少数民族文学,显然是在与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放弃了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7.
地理和文化之间自古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地理总是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本文试从地理和文学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入手,对西部地理与西部文学之间的割裂、这种割裂产生的原因、文学出现的新变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乡试会试与文学聚会,同年师生与文学纽带,时文制艺与文学风格三个方面来剖析明清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发生在明清之际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消长升替,社团之间的政治争斗及文风习尚都和科举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式教学模式中,文艺学系列课程以“对话”为主旋律,在师生之间、学科之间、文学接受与文学创造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启迪学生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0.
辩证视角下的文学张力即文学文本自身、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存在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它具有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表情达意的含蓄和文本多义理解的可能三种特征,以及文学文本自身的张力、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期待之间的张力两大类型。张力文本读写教学一体化设计读写教学,可以组建张力文本读写大单元,选用由读到写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内一个争议巨大的话题。在文学的本质保证文学作品的纯净度、而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现世价值观的情况之下,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注定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体。二者在相互的矛盾与统一中完成文学的表达与升华,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冲击程度的加剧,文学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与揭露,致使文学发展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对于比较文学,一般的理解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异同、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从而认识各民族文学的特点,探索世界文学发展共同规律的学科”。但由于民族与国家之间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3.
兴起于世纪之交的打工文学以其全新的人物形象塑造独步于当代中国文学,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崭新一页,但打工文学的正名问题却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困扰。论文紧扣与打工文学正名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作出学术辨正:其一,关于打工文学的写作对象和写作主体;其二,关于"在生存中写作"与"在写作中生存";其三,关于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的对立。论文指出,当代文学史对于打工文学的书写有必要在打工和文学之间、生存体验和艺术提升之间、精英立场和大众立场之间作出严肃认真的学术判断和价值衡估。  相似文献   

14.
尹根德 《英语辅导》2014,(4):104-106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注重文学环境的营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讨论、互动,注重在多元的语言文化和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独立人格、生态与自然关怀。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本身不是艺术,只有审美意象才能使语言获得艺术的质感。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现实生活本身也不是艺术,那些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都很难以其原始的形态直接进入文学的殿堂。文学创造者所提供的形象,应该优越于读者自己的感知,否则,文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在语言与文学之间、生活与文学之间,必须架设意象化的桥梁,文学创作才有可能完成。所以,审美意象的营造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什么是意象呢?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两者间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可能域”.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其所缺失的东西,而文化研究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域”.考察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必然涉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文学研究的学科建制、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意识形态、文学性、经典、纯文学以及知识分子等.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边界、意识形态为考察视角,探讨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种种关联与可能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18.
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可不提及的问题。文学作为承载和传播历史记忆的核心文字媒介,既是展示个人回忆的场所,又能够在对个人记忆的文学演示过程中形塑个体身份认同。本文试图从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关系以及文学作为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媒介入手,厘清记忆、身份认同及文学演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朱叶飞 《海外英语》2012,(22):180-182
文学模糊已经成为文学的必然部分,但为什么文学模糊能产生审美,文学模糊审美与翻译之间有哪些联系,该文试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证明其审美性,并通过读者,作者,文本,译者这四级来讨论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