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性预设是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性善与性恶两种人性预设导致了中西方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从人性出发,德治与法治在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足,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使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德治在实践层面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制度中介。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宪政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本原意义上,宪政被认为追求两种核心价值的法律正义:一是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自由,二是限制社会公共权力.作为一种捍卫个人自由的政治学说,宪政以宪法为基础,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和法治是其基本的制度安排.自由主义宪政在制度安排上试图贯彻各种美好的理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如私有财产权与代议制民主的冲突,个人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冲突,民主与效率的冲突.宪政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权威、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上由两难导致困境.并最终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的初衷,最大的原因在于传统自由主义赖以建立的功利主义伦理基础.西方自由主义宪政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哲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确立了完整的私有财产权保护体系。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体现了民主自由与个人独立,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立现代法治和宪政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确立了完整的私有财产权保护体系。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体现民主自由与个人独立,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立现代法治和宪政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法》的颁行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宪政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十多年来,该法的实施对于推进“权利保障”、“有限政府”等法治理念的普及以及宪政和法治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迫切需要修改。本文以改革现行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为切人点,论证我国建立和完善全面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法理基础和现实条件,提出了通过设立宪法行政法院系统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宪政包含着"限政"的内容。广义的限政概念不局限于行政权,还包括立法和司法。借鉴西方社会宪政理论包含的限政思想资源,我国的限政体系应建立在以人为本、主权在民等理论基础上,在具体的实践方式上明确人民权力理念、建立宪法委员会,有其应然性。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修正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单纯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正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存在的既有问题。借鉴西方法治国家的通行做法并贯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要想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正中真正体现人权保障的宪政精神,首先必须对我国有关宪法制度进行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制度、国家体制都是历史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但同时也是现实和人类理性吁求的发育、发展互动的产物。因此也就当然地存在理性化的观念基础。宪政体制就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一种对一般社会正义观念的接受的基础上的,是观念、逻辑通过假想的现实演绎出来的现实体制。其本身的人性观念基石是人生而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当今宪政实践中有其不同的价值蕴涵。西方宪政国家的实践目标和平等主题的转换的客观事实以及中国的百年宪政理想和宪政实践的具体历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说明了中国自始不存在产生人生而平等进而孕育形式平等观念和制度的条件,只能产生人分类而平等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构架。中国社会多年的宪政实践本身实际上是一直将宪政目标服务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标,宪政本身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立的价值诉求,现代宪政之道在于培植和建构宪政所需的人性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宪政实践的创新发展时期。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回归“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地位和建设“权威体制”,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承认私营经济,把“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正是经过这四个阶段对宪政实践路径的探索,才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自由,才使中国政府一步步成为民主法治的政府,才使中国政治一步步成为以法理为合法性基础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宪政话语中,把握宪政本质特征的是西方古典宪政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有限政府,即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它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样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个人权利先于和优于国家权力、人性不完善所导致的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被滥用,是必须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理由;以防恶为原则,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政治和法律制度设计时进行必要的分权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管理人性论具有“社会/群体本位”“价值本位”的特点,而西方管理人性论具有“自然/个体本位”“事实本位”的特点。基于中国“阴阳和合”哲学思想以及西方“和谐辩证”哲学思想,文章建构了“中西合璧式”的管理人性论——“全面和谐人”人性假设,认为人是个体自然性和群体社会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问题。法律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法治化水平不高或法治模式正在建构的中国,应当顺应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的选择,这也为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宪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科学发展观具有宪法指导思想价值、宪法性方法论价值、保障基本人权价值。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宪法观念变革、宪法内容变化和宪政体制机制完善发生重要影响,将对宪法理论和宪法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影《山楂树之恋》用政治语境下的"纯爱"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压力下的光辉"及"冰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相似文献   

19.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现阶段不能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人与自然、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仍然不和谐。建构和谐社会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劳动实践,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