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1995,(5)
论记者的形象编者记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说到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也许就会冒出个“无冕之王”来。好象也真是这样,记者想到哪里去,就到那里去;想采访谁,就采访谁。似乎什么人都不敢怠慢,俨然一个未加冕的君王。其实,这不过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的比喻...  相似文献   

2.
我们年轻记者常常议论到一个话题——怎样把自己的素质提高得更符合党的事业的要求?最近通过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讲话,我意识到,在强调大力提高记者队伍素质的今天,向记者提出“有理想”的要求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确实应该把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第一堂“必修课”。理想是具体地表现在人们言行的细微末节中的。从道理上讲,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保证记者干好新闻工作的灵魂和动力。共产主义战士就是要为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张志新 《新闻窗》2005,(3):63-63
在广泛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记者应从哪些方面体现和保持自身的尤进性,是新闻界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员记者的先进性在本质上是与记者崇高的职业精神相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党员记者必须是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的模范。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包括: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军事记者编辑部●总第 136期 ● 2001年第 4期 目光炯炯 眼观敌情六路, 耳听虚实八方, 任他魑魅魍魉, 我自铁壁铜墙。 (摄影、配诗:张鹏 ) 翅膀的痕迹 ○张晓祺   那还是我上中学时,一次,我突发奇想天真地问一位我仰慕已久的老师:“人为什么活着 ?”   老师用专注的眼神望着我,沉思了好一会儿说道:“我可以引用沈清松先生的话来回答你,‘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一个或数个适合你个性的价值理想,然后每天去做,为它奉献。如果你追求真理,就得锲而不舍地研究;如果你喜欢美感,就得每天收集、欣赏,甚至创作美的事物;如果你…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6.
葛传宝 《军事记者》2006,(10):41-42
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长江接触过冀惠彦的人,都说这个人很有“高度”。仔细一品味,就觉得这个“高”字饱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他个儿长得高,1.84米的身高;另一层意思是说他在行内知名度高。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他用心血和汗水趟过新闻之路,以一名军事记者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历史瞬间。1993年,他带领摄制组进行边海防纪行采访。从祖国最东部的乌苏镇“东方第一哨”,到新疆边陲斯姆哈纳“西陲第一哨”;从南沙华阳礁,到漠河“北极村”,以及陆…  相似文献   

7.
吴运星 《声屏世界》2008,(11):42-42
全局高度选择角度,体现时代脉搏的特征。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著名记者艾丰有一句名言:“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总理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全国的形势、情况、问题、动向以及经验。如果一个记者能够以总理所想的这些作为社会大背景,具有宏观与全局的眼光,那么他在选择、掂量某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时,就会找到把握脉搏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8.
知名度与知民度郭东斌记者追求知名度,争取当名记者,这是一件大好事。一个记者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他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记者追求知名度,也就是追求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这就必然会促进报道质量和报纸质量的提高。一个记者有了知名度,他写的稿子对读...  相似文献   

9.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用他的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一个正直勇敢、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是在少年时代,敢于冒险的他就渴望有朝一日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未知的世界。1928年,23岁的斯诺,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身挎一架旧式的柯达照相机,漂洋过海,以记者  相似文献   

10.
党性问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魂”,没有“魂”,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迷失方向;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没有“根”,就没有正确的立场.政治风浪来时.就会随风摇摆,丧失立场。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1993年8月6日。北京,全国记协新闻发布厅。建国44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评选在这里揭晓。来自河南《青年导报》的记者部主任范庆锋,面对这份崇高的荣誉,眼睛禁不住湿润了。不是他感情过于脆弱,而是一个中原汉子经过十余年苦苦求索,梦想成真后那别样的思绪别样的情。一、难以忘却记者梦还是在不谙世故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曾写过的《我的理想》的作文里,范庆锋的理想不是“长大要当解放军”,也不是“当科学家”,而是“当记者”,并且要当“好记者”。幸运之神对他似乎并不垂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范庆锋,憋足劲要考新闻系,通知书下来了,被录取到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学物理。师专毕业后,范庆锋本来已经分配到令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区机关。可一纸调令,他被调到了最基层——豫东某县的一个乡政府办公室。作为出生在黄河故道的农家娃,能够有这么一只“铁饭碗”,范庆锋无论如何也该满足了,可他偏偏又拾起了童年时的记者梦。这梦对他尽管是那么遥远,那么苦涩,可他依然是那么痴迷。当时,《中国青年报》正在开展人生观大讨论,他禁不住拿起了那支“三寸秃笔”,就那么摇啊摇,一直摇了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0,(5):32-34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峰的一篇《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14.
黄淑媛 《声屏世界》2007,(10):59-59
刚刚踏入记者这行的时候,我以为傲记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时问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一个记者真的不容易。记者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选题内容,每个选题内容里面,其实都藏着一门学问。比如说最常见的车祸。如果能懂得更多的交通法规,你在现场就会比别人更有把握,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能征惯战、久经沙场的战将,不能只会使用一种武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记者,不能只会采写本报讯,写杂文、评论也应是记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不能荒疏,要勤学苦练,争取日有长进、月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07,(21):28-28
新闻工作者崇高的专业理想,形象的说法就是:"铁肩担道义"。必须将"道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其最主要的精髓是:为调查和报道真实的情况而不遗余力,为追求真理而不遗余力,为扶正祛邪、弘扬正气而不道余力。在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的情况,有之;良知丧失的案例,有之。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中,也出现过"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闻"的典型个案,出现过、存在着被称作"公害"的不良现象。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刘明 《新闻天地》2005,(9):52-54
记者年少时,“南湘雅,北协和”就常常回荡在耳边;记者在和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的交流中得知,湘雅医院不仅是与“北京协和”齐名的医院,也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盛誉的医学殿堂。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我国行业性的节日有三,一个是护士节(5月12日),一个是教师节(9月10日),再一个就是记者节(11月8日)。今年11月8日是第三个中国记者节。记者的职业是艰苦的、光荣的、崇高的。记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追踪每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每一件鲜活的新闻来源,奔走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军营、每一片社区、每一个构成新闻的人和事件中,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在你们目力所及、心力所及的地方,为广大读者采写采编着消息、通讯、特写和新闻评论、新闻综述。通过新闻作品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2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缺少朋友,作为新闻传播者、时代望哨的记者更不能缺少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信息渠道,无数通道纵横交织便会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幽烛微,而,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商恺曾谈到,要当一个好记者须做到四个“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拜万人师。”这其中“交万人友”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党报记者该怎样交朋友?与谁交朋友?当你拥有众多朋友时你将会得到什么?河南日报驻平顶山市记者站站长聂世超用他2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这一串问题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