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同时也必然具有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和真实性在新闻作品中应该统一,必须统一,也能够统一。现在有些新闻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对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得很好。有的作者不管所述事实是否具有这种性质,硬给加上一些表明倾向性的话,“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号召怎么样”,等等;有的在“为了什么什么”、“一致认为”、“大家说”的名义下,写了许多作者自己的话;有的则离开事实随意“拔高”,甚至不惜对事实本身进行“加工改造”,以表现自己的倾向性。总之,在这些作品中,倾向性和真实性不是统一的,而是分离的,好像是油水不沾的两张皮。这样做的结果,既不能很好地、有力地表达倾向性,有时还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甚至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类做法于写好新闻无益,应该改进,努力创作出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好作品。 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的基础是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要如实,要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具体要求应包含这样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位同志在谈到新闻失实问题时,感慨地说:“有的人写新闻,失实了他也脸不红,心不跳。”这话指斥了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对读者缺乏责任感的态度,也揭示了新闻失实这种痼疾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读者看报,发现有报道失实现象,就会有受骗感,次数多了,就会动摇对党报的信任,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十年动乱中,  相似文献   

4.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中的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往往只抓事物的表面真实,而忽视了其本质真实,从而造成报道失实。此类教训并不鲜见。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面现象非常明显地表明并非事物的本质,而在我们的个别新闻报道中,记者却根据自己的报道意图,将这种表面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来报道,从而使这种表面现象掩盖了其明显的本质真实,造成了报道的失实。浙江一家报纸曾刊发了一幅新闻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欣喜欢乐的场面。照片说明…  相似文献   

6.
陕西日报的编辑、记者们,把他们的报纸检查科誉为新闻工作的“纪检委”,这是因为报检科的同志查处失实报道严肃认真。以往,这家报社的领导尽管反复强调要认真解决报道失实的问题,可是这种错误仍时有发生。报社常常收到读者反映失实报道的来信,有人甚至拿着报纸找上门来。因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查处,群众很不满意。  相似文献   

7.
河北日报编辑部最近组织大家讨论了报道和文章的长短问题。大家普遍感到,目前报纸上的报道和文章一般偏长。不仅有些典型报道较长,许多一般的报道也嫌长,即使在有些看来相当短小的消息里水分也还不少。稿子长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如:认为典型报道就得长,长才见得出分量;短消息上头条不相称;新闻要有指导性,就得写出经验来等等。也有写作水平方面的问题。如:有的作者愿意多写几个例子,供编辑看稿时删节,“留有余地”;有的是报道思想不明确,不能根据主题需要取舍材料等等。有的同志指出,长风往往是从编辑部刮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新闻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屡见不鲜。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为新闻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新闻侵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引起新闻侵权的直接诱因看,与新闻的“真”和“假”有很大关系。由于新闻报道内容的“假”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这也是近年来新闻侵权的主要形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出现的新闻官司中,针对“报道失实”而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其中有的是作者为了某种利益或某种目的而无中生有、故意编造的,这…  相似文献   

9.
关于“142岁老人吴云青”的报道失实问题,经本刊记者调查,证明赵志祥、宋桂嘉二同志所反映的情况是属实的。这个假报道传播很广,造成的影响极坏,有必要引起广大新闻工作者包括通讯员同志们的高度注意和警觉。从这个假报道中,可以看到维护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的迫切性。报道失实是新闻工作的大忌和大敌。要认真对付它,不仅要树立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严谨的报道作风,还应该订出切实可行的责任制。希望有关的责任者认真地总结教训。所有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同志们,也不妨就此议一议,共同努力克服报道失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二、奋笔疾书爱憎鲜明周恩来同志写通讯时,不囿于一种格式。往往根据不同的报道题材采用不同的格式。有的题材需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爱憎时,则将作者的爱憎旗帜鲜明地表露在通讯之中。主要有三种方法。 1、借叙述新闻事实,表现作者的爱憎。例如为了使被遣送回国的勤工俭学生不致被“无同情心的社会”“怀疑”和“卑视”,在《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这篇通讯的前言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我因为这种缘故,我遂不能不写这封通信,并且还要写得长些,说得透彻些。阅者诸君要拿这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既有实践经验的介绍,又有理论方面的概括。作者认为,写好农经报道,关键是寻找并挖掘“兴奋点”———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兴奋的新闻事实、与读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农经报道写作的“通病”往往是把新闻淹没在对工作的叙述中。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作者提出了“拽出来”、“拎起来”、“抽出来”、“分开来”四种方法。这些经验之谈,对改进其它行业的报道,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通讯员写了篇镇委书记深入水利建设工地为民工排忧解难办实事的稿件。此稿主题突出,材料典型,指导性强。谁知见报后,这个水利工地上广大民工不满意,镇委一班人也不服气。原来,作者在报道中没有把握好表扬镇委书记的分寸,甚至将镇委一班人集体所做的工作,集中到镇委书记一人的头上,造成报道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即使是表扬的报道,还是批评的报道,也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服人,使群众受到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应努力从这样几方面去注意把握好: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不主观臆造,不弄虚作假,做到字字句句对党和人民负责。第二,构成新  相似文献   

14.
采写通讯,很重要的一环在于对材料的深度开掘。选好材料后如果停留于材料的表象反映,而不重视开掘其深层意义,通讯是很难写好的。采写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要报道的典型“好得怎么样”,接着就须进一步深思:这一典型“为什么好”?一些通讯之所以缺乏深度,其通病往往是“概念加例子”,或“姓名加事迹”,就是由于作者只了解这个典型“好得怎样”,而忽视了对  相似文献   

15.
写得苍白,浅而无味,是新闻质量不高的表现,也是常使作者感到苦恼,编辑感到头痛的问题。因而,怎样把新闻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有学头,很值得研究探讨。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文章写得深与浅,取决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反映能力。细分析起来,新闻写得肤浅,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反映的题材、事实或问题,本身太一般,不典型,不新颖,不能给人们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启示。这是先天不足。属于选题取材不严所致。二是所反映的题材、事实或问题尽管本身无可非议,但由于作者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6.
忌“偏激”“偏激”,这是评论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有些评论的毛病,在于作者意气用事,言辞上失去节制。有的评论前头写得很好,论证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可是写着写着,作者火气上来了,笔下也就冒出一些过激的话。但这无以服人,徒令读者齿冷。  相似文献   

17.
报道失实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应从新闻界自己的工作中查找。然而,平心而论,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社会上,即外来投稿失实和向记者反映情况不真实;尤其是不少投来的失实稿件,还堂而皇之地盖有地方单位证明“情况属实”的大印;有些单位在报社去核实情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民红学家”一事,起初许多报刊的报道,随意拔高,出现了“客里空”的毛病;后来有两家报纸分别发表文章反“客里空”,却又不够实事求是。这些报道和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伤了被宣传者。这个报道事件,突出反映了新闻工作中存在的报道失实问题。报道失实的错误屡反屡犯,已使一些同志视为“顽症”,难道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吗?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第一线的来稿,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从而使报道既快又真实。短尾猴是1984年10月24日被捕获的,老百姓传言为“野人”,  相似文献   

20.
防止失实报道是各家新闻单位密切关注的问题。过去,人们处理失实报道没有法律可循,往往不了了之。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失实报道的法律特征及当事者应负的责任等问题逐步在一些法律法规中得到反映,这就把报道失实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来对待,它意味着国家开始运用法制手段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闻报道要求实事求是,正如新闻界老前辈们所说:“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