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要理解穆旦这首《春》,首先必须掌握“他”和两个“你”所称代的内容:“他”承前,指的是“绿草”;第一个“你”为启后,代“花朵”;第二个“你”,没有具体所指,用以启迪读者。在这里,诗人用全知视角写“他”,写“他”与“你”的关系,既展示自然春天的美好,又具“满园春色尽在眼底”的气势。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追求者: 您好!我是“机遇”。受你日日追求朝思暮想的“成功”所托,我决定给屡遭失败的你写一封信,希望你及时醒悟,从我的建议中获得一些启示,以早日与你的“成功”相遇。  相似文献   

3.
说起写“我”,有些人认为好写,理由是对自己熟悉,可写的事情很多,也能准确把握住自己的个性;也有些人认为并不好写,原因是由于对自己太熟悉了,以致于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写起,甚至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我”这类作文究竟怎样才能写好呢?要写“好我”这类文章,关键之一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爱好、情感体验以及人生感悟等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只要认真审视自己,你一定能写出一个有真情实感又与众不同的“我”。要写“好我”这篇文章,关…  相似文献   

4.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5.
听我讲讲 亲爱的小朋友,学习写作文既要让“肉眼”帮你写“看见”.又要让“0眼”帮你写“想到”。还要让“慧眼”帮你写“发现”。如:“猫伴侣全身的毛像一个‘调色盘’,有黑的,有黄的,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仍然是贴近生活而写,但写的是友情。在学习生活中,“我”追赶着‘你”的脚步,“我”在默默地与“你”竞争,与“你”赛跑,试图超越“你”。是啊,在生活中我们读者何尝不是时时会有紧跟某人脚步的体会呢?但小作者把这个材料发掘出来了,我们从中读到了他敢于竞争,不服输的劲头,富有感召力。结尾的感悟也很有力度。另外,通篇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仿佛在与“你”的交谈中缓缓地叙事,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礼物     
武黎蕾 《教育文汇》2013,(20):26-26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写留言,传来一声“报告”。我没顾得上抬头,习惯性地说了声“进来”,边写边不经意地问:“有什么事吗?”他没有回答。我一抬头,是小调皮A同学。他低着头,搓着手,好像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追问道:“怎么啦?”他紧张地看着我,挺直了身子像下了好大决心似的,半晌才说:“班主任,我想向您要个礼物。”我笑着问:“你想让老师送什么礼物,可别太贵啦!”  相似文献   

8.
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只有洗耳恭听,还要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剃头挑子,一头热乎,这样的谈话,实在没趣。  相似文献   

9.
感悟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作文是以触发、培养和应用学生的感悟为目的的有别于技法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它以获得感悟为出发点,以表达感悟为终极目标,触发学生感悟,让学生有“感”而写,有“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抒写“本”我、“真”我,变“要我写、我厌写、我懒写”为“我要写、我想写、我能写”,从而上升到“我活写、我巧写、我乐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物说话要写“说”。每篇习作“说”字多:你说我说和他说.很多“说”字秃着头:“说”字秃头不好看.请给“说”字戴上帽。  相似文献   

11.
朱小娟 《物理教师》2005,26(10):40-40
有一次坐长途汽车回家,随便与邻坐的旅客闲聊,一听口音是乡亲,他问我是干什么职业的,我说,我是中学物理教师,他马上说他也读过高中,但总是对于牛顿第三定律有所怀疑,我问他怀疑的理由是什么,他说:“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认为这句话有点不符合实际,我是一个厨师,如果有一筐鸡蛋,我可以在筐里任意拿一个蛋把所有的蛋都打破,你信不信?如果两个蛋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为什么两个蛋不同时破?用一个蛋为什么能够把一筐蛋打破?”我说:“你不是魔术师吧?”他说:“你不相信,下车后我马上试给你看。”  相似文献   

12.
一名中国年轻女性同美国人戈尔德新婚后,和丈夫与他的前妻萨里生的儿子小海曼生活在一起。这个中国女人叫邵虹,做继母后,经常接到丈夫的前妻萨里的电话,唠叨个不休。邵虹如是说———电话铃响了,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你好!我是萨里。”我“啊”了一声就叫小海曼和她通话。她却说:“不用了,我是特意找你的。”她问小海曼给我带来什么麻烦没有,我说他实在太爱动了,一天到晚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萨里在电话那边笑了,我听得出是善意的笑。她建议:“你和戈尔德一定要把他送到幼儿园去,不能把他留在家里。你应该给小海曼限定一个地方,可以把他赶到…  相似文献   

13.
《远征新时期作品选集》就要出版了,为妻的我建议请一位名家为他写一篇荐介,可他执意要我来写,他说:“你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我是用心来写,你是用心来读。”当时,我好感动! 喜欢“悠悠心会”这句词很久了,这莫不也是一种悠悠心会?不愿为他写序,不是怕把他写“糟”,而是生怕一不留神将他写得太好,让他悄悄作美!  相似文献   

14.
要了解《灵山》的叙事特点,首先要了解高行健在小说中围绕“你”、“我”、“他”讲了些什么。整部小说共八十一章,其中“你”出现了三十八章,“我”占了四十章,“他”有三章。“你”、“我”、“他”犹如行者,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此,要弄清小说的叙事结构、技巧、目的及效果,就要首先弄清这三者在小说中各自的行踪,然后才能对小说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我无法看清他的神态。他问我:“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难道与我有关?”“的确有关,因为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两个字说得特别重。“老农又怎样,同样是我的父亲!”我脱口而出。猛地,我的心颤了下,我记起“老农”那两个字是我小时候叫出来的! 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还没说完,我的眼  相似文献   

16.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我想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有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相似文献   

18.
龚光 《教育艺术》2004,(5):33-33
《远征新时期作品选集》就要出版了,为妻的我建议请一位名家为他写一篇荐介,可他执意要我来写,他说:“你是我的第一个读者,我是用心来写,你是用心来读。”当时,我好感动!  相似文献   

19.
作文范围写一篇以人物为主的记叙文作文要求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参考题目 1、我逐渐了解了他 2、好班长 3、“傻子”不傻二三事 4、奶奶的手训练提要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其要求有两个含义: 其一,写人为主,是写一人,不是写多人。其二,写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不是写一件或两件。不理解这两个旨意,就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而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是要解决“如何选择、安排和记述多件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物”这一难题。要解决这个难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选材与剪材之“尺”。何谓选材与剪材之“尺”呢?你所要刻画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品格以及通过这个人物而表现的主题便是。当你阅读了写作要求,确定了写作对象之后,随之要考虑的是:你要描述一个具有怎样品格的人?从而确定你心目中的这把选材之尺。如,要写“好班长”这道题,确定写班长的“勤奋苦学、严  相似文献   

20.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