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师道》2012,(9):59-59
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可惜现在的教学,往往只顾“学”而置“问”于不顾。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自“认知冲突”,“新异失调”,形成“愤”、“饿”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励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通过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一、培养勇气,锻炼胆魄学生能开口问,无疑是件好事.不论何时何地,手头…  相似文献   

3.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是前提,不会学习则难以获得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做事”、“生存”了,如何学习、求知?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呢?我国清代学者刘开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道出了学习、求知与发问之间的关系,要学得知识,就要发问,就要善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援疑质理     
援疑质理,就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古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教学,总是双边活动,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问,就是既学又问。援疑质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援疑质理,我们注意设疑立障,因势利导;考是问非,求理所安;沿波讨源,以显其幽;徐行却立,处静观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6.
<正>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为什么问比学重要?爱因斯坦的回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相似文献   

7.
刘开于《孟涂文集》中云:"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见,"问"对"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  相似文献   

8.
先贤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可见,古人做学问讲究边学边问,这实在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今人则注重“学”而忽视“问”,学生尤其如此.即便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喜欢“教学”,而非“使之学”;经常“提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问”.这种状况当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点,但却很少教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10.
许美玲 《天津教育》2022,(8):183-185
<正>关于问学,清代刘开在《问说》里面是这样阐述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相辅而行”四字已然对“问”“学”作出了很恰当的解释。而深度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真学善思,在深入的问学中,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基于学习中心而倡导的旨在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即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
小议“问”     
英国的文学家、神学家托·富勒曾经说过:“不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什么知识也学不到。”这句话说明了“问”对“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而且要问。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孔文子)不但聪敏好学,而且善问,不  相似文献   

12.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作为学习的亲密伙伴,质疑决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诱导学生质疑也不应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支插曲,而应始终处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上课时无休止地提问题。事实上,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令人担心的倒是学生由于从教师的讲解中已得到满足而不再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获得了知  相似文献   

1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元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复何及!”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 :“问与学 ,相辅而相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 ,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所以 ,设问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肖川 《师道》2008,(4):17-17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博学,不仅指学问的广博,也指学问的精深。 我以为博学是具有生命价值的。“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诫子书》),非学也无以明智。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的姿态,  相似文献   

19.
<正>清代刘开的《问说》中有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此论足可见"问"之于治学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组群"的设置与应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一、分析结构、层次、段意。二、综观全文,有何特色?【I阅读入门指津】一、这是一篇论说文,是一篇论求学态度的文章。作者针对当时读书不能虚心问人的恶习,着重阐述了“好问”的重要。文章第一句就明确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紧接着指出“学”与“问”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转而强调好学尤当好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为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因为学习中一定会有疑问,如果好学,就一定要想彻底解决疑问,这就必然会勤问,“舍问,其奚决焉”?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后,文章就:为什么勤问?即好问的重要性;怎样才算好问;好学而耻问;所问非所学等问题,从正面(第2—3段)、反面(第4—6段)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