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前,读李玉山老师《拿来主义》课堂实录时,就觉得这是一节朴实的好课。近日重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浮风吹得师者醉,误把课件当语文”的当下,李老师这节课,没有影视图片的视觉冲击,没有音乐朗诵营造的气氛,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也上得十分出彩。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文本的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渔,重视文本,指导学生和文本成功进行对话,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问题探究的引导艺术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话题。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以问题形式呈现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情设境、铺路搭桥等有效教学策略与联想迁移、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能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的精神满足和能力提高,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人格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然,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这样的教育经验依然焕发活力。教师在数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感悟,从而增长智慧。  相似文献   

5.
所谓“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正所谓是“开而弗达,道而弗牵”也。“启”具有引导、指引之意;而“发”是有所“悟”,指发现、发展,带有创造之意。启者会因其学识之殊而有差异;被启者,亦因悟性之殊而有所不同。若启发者为目不识丁,其言行举止能为悟性高者而有所觉;、启发者为饱学之士,亦能为悟性低下者解困、点拨。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是教师要探讨的教学问题之一。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启发方法,或许同其他科目有相同之处,个别会因其特殊性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则寓言: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想必我们初读这则寓言故事时,都会笑这位执长竿的年轻人的愚蠢。语文教师在教这则寓言时都会教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  相似文献   

7.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8.
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在讲到教学方法时说:“导而弗牵”。意思是教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新的知识,不要生拉硬拽,强迫他们学。好比走路。假如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往前走,选择哪条路呢?必须找一个识途的人给指引一下才行。没有人指引,我们就会迷路的。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当老师的就是学生的“向导”。这个“向导”怎么当,大有学问。有的老师,往往不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指点,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硬拖着学生走,你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好比牵着“鼻子”走,那个难受劲就甭提了。  相似文献   

9.
"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主题是在对课程理念深度理解,对当前课堂教学深度审视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何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呢?笔者以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一、真实的学习背景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基础;二、真挚的活动参与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学生在互动、挑战、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自然、自由、灵动地学习;三、真正的思维提升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根本。数学思维有其宽度、深度、高度,学生思维触角多维度向前延伸,才能得到更大的、更真实的进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这个观点几乎没有谁敢反对。究竟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更符合启发式的要求,则见仁见智,很难有一致的标准。有些善讲的人总也舍不得放弃自己的擅长,便说满堂灌也可以是启发式。你也不好加以反对,说满堂灌就是注入...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记>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2.
13.
教师是一门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数学教师而言,则是如何引导、激活、作用、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启迪、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郭思乐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思维教育的重点是作用于思维场。思维场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教师教学“求圆面积”,巩固阶段先让学生思考:半径是2分米的圆面积是多少?半径是4分米的圆面积是多少?能否根据半径为2分米的圆面积推算出来呢?一学生略加思索便回答:“面积为25.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56×2=25.12 师:为什么? 生:半径扩大了2倍,圆面积也扩大了2倍. 此时,老师要求大家按“S=πr~2”的公式计算,检验一下这个同学的推算是否正确.通过计算,这个学生再次发表意见:我的推算错了,因为一个圆半径是另一个圆半径的2倍,它的面积不是另一个圆的2倍,而是4倍,所以应等于50.24.老师一方面表扬  相似文献   

15.
王运来 《江苏高教》2020,(12):87-94
怀特海的观点和《学记》的"善喻"思想形塑了作者的博士生指导风格。咬定启发式、放飞想象力、追求创造性,是作者指导博士生的基本理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维",构建起指导博士生活动的主体框架,它们在不同的时段分别承担起了各自的"承重墙"作用:题目选择时段,注重道而弗牵;论文撰写时段,遵循强而弗抑;论点凝练时段,提倡开而弗达。咬定启发式、放飞想象力、追求创造性,集中地体现在论点凝练阶段,但又有机地"嵌入"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牛森祥,山西万荣县人,一九三二年生。一九四八年毕业于晋绥边区汾离中学。同年参加教育工作。曾先后在运城师范、省工农速成中学、新绛中学、省教育干部学校和汾阳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一九五0年被评为运城地区模范教师。一九五七年在汾阳中学被错划为右派分于,送农村监督劳动至一九七九年。纠正复职后担任汾阳中学教研组和汾阳县校际教研组组长。一九八一年四月调吕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科任教。为山西省教育学研究会和山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一九八0年以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等杂志曾介绍和发表过他的作文教学经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宁越欲干齐桓公②,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③,以商于齐④,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⑤,爝火甚盛⑥,从者甚众.宁越饭牛车下⑦,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⑧.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日:“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⑨.桓公及至⑩,从者以请.  相似文献   

18.
樊颖 《宣武教育》2006,(1):35-38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该走向何方?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去除种种标新立异的概念说法,种种华而不实的辞藻句子,我想《学记》中“导而弗牵,开而弗达”这八个字可以作为答案。这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启一扇语文学习的大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会善于提问,学会融会贯通,学会独立思考"三个方面进行"导而弗牵"的教学,从而启发学生学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开拓思路,提升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这就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众论语·述而》)按一般的解释:“愤” 就是心求通未得而有激愤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达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复”照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