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自提出以来,其现实意叉存在长期争论和质疑.研究揭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文内涵,为重新认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以推动新时期体育思想理论建设和发展.体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竞争形式的比赛,而体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又要以友谊、和谐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就《论语》而言,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体育主张;二是形成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观念;三是提出了劳逸结合的运动理念;四是提出了"仁者寿"和"食不厌精"的保健观点。这些思想观念所张扬出来的基本精神,便是以人为本,以仁为纲,以礼为准。由于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使得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位置。今天看来,这些体育思想观念仍然有着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现代体育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主要结论:孔子体育思想中重视对体育道德的规训,轻视竞技的结果,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主张"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体育运动理念;体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倡导"身体、技能与精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随着孔子学院的办学从规模化向内涵化转变,孔子体育思想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在传播孔子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展示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重文轻武"、"重义轻利"、"男尊女卑"等一些偏执的思想,儒家这些落后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具有儒家文化色彩而又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在政策开明自由,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大唐,体育的这种独特性有所削弱和突破,出现了一些有悖儒家思想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奥运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既利于促进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利于实施"和平崛起",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利于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追求并传播和平观念.  相似文献   

6.
"乒乓精神"是中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体现在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理念上."乒乓精神"具有传承性、教育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社会价值,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人们积极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调整业务方向.可以说"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教育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小学体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想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与"土洋体育"之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公报》是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其发展的辉煌时期,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对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体育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体育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有两个事件,一个是作为主角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体育界开展的“土”“洋”体育之论争,另一个是发起和推动了战时中国的滑翔运动。本文对前者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9.
对建国初期"批美学苏"体育思想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美学苏"的体育思想是建国初期我国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唯一选择.这一体育思想是在"破"与"立"的辩证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一体育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制度的构建、社会主义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体育实践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一体育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性这一社会主义体育的本质和目的.当然,由于特定时空条件的限制,这一体育思想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以人为本"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体现竞技体育本质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以人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运动员为本、以竞技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为本、以竞技体育的"欣赏者"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