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观看电视,竟连续在中央台、东方台播出的节目中发现了三次别字现象。其一,1995年9月下旬,中央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国际新闻,标题中有这么一句:“波黑和平前途暗淡”。其中的“暗”字当改为“黯”字。因为“暗淡”一词多用来修饰具体形象的环境、光线,而“黯淡”则多用于修饰抽象的事物,如人生前途、社会前景等。  相似文献   

2.
拈连是一种修辞格。这种辞格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如“人穷志不穷”),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运用拈连格制作的评论标题,明快别致,别有一番魅力。例如,在压缩经济过热的工作中,国家实行“三保三压”的方针,其中的一“保”就是保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3.
化虚为实     
上篇文章着重谈了“避实击虚”,这篇文章讲讲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化虚为实。生活中存在着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它们没有形态和色彩,视觉和触觉是不能感知它们的,如思想、感情、声音、气味等就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称为“虚”的事物,要把它们表现出来,使它成为可以感知的,就必须把它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就是化虚为实。下面分別就思想、感情、声音、气味举例说明: 例一:先说思想,如果说一个人思想陈腐,这是抽象的说法。怎样使之具体化呢?鲁迅在《祝福》中要表现鲁四老爷的思想陈腐,他不是用概念,而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描写:  相似文献   

4.
助词“的”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广、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诃。它是一个虚词,在语言结构中,其主要作用是:(1)在词语的组合中,可用以表示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语法关系,如:“早晨的太阳”、“正确的结论”、“我的看法”、“令人感兴趣的活动”等等。在造句中,可用于定语之后,表示定语与主语之间,或是定语与宾语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如:“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其中,主语“标准”之前的定语是“检验真理”,后边用了“的”;宾语“实践”之前的定语是“社会”,后  相似文献   

5.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6.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  相似文献   

7.
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形成和确定,都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都概括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因此,许多词就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打上人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的印记。例如,对于美好肯定的事物加以肯定、赞许或赞扬,于是词就带上了褒扬的感情色彩,如“伟大”、“先进”、“自豪”、“英雄”等词;相反,对于否定、丑恶的事物,则加以否定、斥责,于是有些词就带上了贬斥的感情色彩,如“丑恶”、“肮脏”、“讨厌”等词;当然,许多词不都带有上述褒贬色彩,这称为中  相似文献   

8.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人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中,有的量词一般只表示一种事物名词,如“羽”,只用于鸽子,如说“一羽信鸽”;有的则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名词,如“张”,可以说“一张床”、“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地图”、“一张画”、“一张脸”、“一张网”等。这就是说,每个量词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诸多事物名词,在这个“一定范围”内,量词可以自由地与其中任何名词协  相似文献   

10.
一、运用成语修辞从广义上讲,在新闻中使用成语就是一种修辞。现试举几种类型:1、用比喻式成语修辞。如“呆若木鸡”、“归心似箭”、“情同手足”等成语中带有“若”、“似”、“同”之类的比喻词,读者一看或听众一听,就知道是个比喻。这样的成语在新闻里不但生动形象,而且简明精炼。2、用借代式成语修辞。因为借代式成语可使语言富于变化,精炼形象,又能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如“大兴土木”的“土木”代建筑工程;“方寸已乱”把“方寸”代人的思维等,这类成语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  相似文献   

11.
先请学员们把这个概念弄准确,否则,讲的入和听的人就可能想到两岔去。我们说反常的事物有新闻,重点在“有”。因为有,所以就可以去发现、探索、寻求,就可能写出好新闻。但“有”并不是“是”,如果说反常的事物是新闻,把反常的事物同新闻划了等号,那就错了。不仅写不出好新闻,还可能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探讨新闻写作必须采取的认真态度。什么是反常的事物?所谓反常的事物,指的是一些不正常(或者叫失去常态)的事物。这种现象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到处可见。比如气候反常、灾情反常、观念反常、处置反常,等等。这些反…  相似文献   

12.
纪念与记念汉语词典解释,“纪念”与“记念”都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纪念”也作“记念”。词典解释:两词用法一致。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纪念”多用于群体的人对往日大的事件或伟人的庆祝或悼念,“记念”则用于个体的人对往事或挚友的怀念,尤其偏重于对人的怀念。例: ①三月十二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②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两句子中的“纪念”与“记念”就不能相互代换。否则,①句难能表达出群众对孙中山的悼念,②句也不能充分表达鲁迅个人对“在段  相似文献   

13.
三是与常理对比寻找落差。就是将新闻事实整体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般常识、通常道理作对比,从中发现新闻事实与常理之间的反差,拟作标题。1993年8月27日新民晚报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输挨骂,胜挨骂(肩)巴西足球队总是挨骂(主)”。如果说“输挨骂”还在常理之中的话,那么,“胜挨骂”就在意料之外了。正是这强烈的反差,紧紧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该报9月17日还用此法制作了另一则标题:“幼童被卡车碾伤,求医时费尽周折(肩)唉,急煞人的急诊室!(主)”。不应该让人着急的地方却让人觉得“急煞人”,怎不叫人感到意外! 四是与全局对比寻找落差。就是把此事物放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让此事物的特点由大  相似文献   

14.
“发挥”是个常用的动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有两个义项:一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积极性,——炮兵的威力”;二是“把思想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题意,借题一—”。这是就其词义而言。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它在造句中经常做句子的谓语;做谓语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后可带宾语和补语,如:“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中,“发挥”做谓语(主语是“我们”),“要”,“充分”在“发挥”之前,皆为状语;“出”、“优势”皆在“发挥”之后,前者为补语,后者为宾语。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也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如:“威力的发挥要充分”,“我们要注意优势的发挥”,“发挥的意思要准确”。做主语和宾语时,其前可加定语修饰限制,如前两例中的“威力”和“优势”。在造句中,要正确地运用“发挥”一词,  相似文献   

15.
镶嵌,亦称嵌字。即有意识地将眼前事物的“名称”或作者心目中认为有某种特殊作用的“字眼”嵌进标题的词语中去,让读者感到新鲜、别致,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的修辞方式。 镶嵌辞格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下面几类: 一是把事物“名称”分割开来,分别“嵌入”题中,构成富有新意的短语。如: 最灵的宝 (1979年12月5日(河南日报》) 这篇通讯的标题,把灵宝县名拆开镶入题中,简  相似文献   

16.
“水平”在前,除如上文所说的做主语之外,还可以做定语,与其后相关的词语构成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定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后的相关词语与“水平”没有组合搭配关系,那就往往造成定中关系不调的错误。这有以下两种主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动词“进行”是个很普通的常用词,在造句中,经常做谓语,如:“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如上例中的“正在”。“进行”是个及物动词,做谓语时,其后可带宾语,宾语一般是动词性的,如:“进行讨论”、“进行审查”、“进行分析”、“进行调查”、“进行化装”、“进行研究”、“进行批评”、“进行表彰”等。同时,也可以带补语,如:“进行下去”、“进行得挺顺利”等。此外,“进行”还可以做定语,或前加定语修饰限制等。严格地按照上述特点和规则使用该词,是正确运用该词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8.
袁明云 《新闻三昧》2000,(11):26-27
深度新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采写深度报道要像开发矿藏那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向事物内在的深处开掘。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深度新闻常常深而不露,时而又深不可测。要寻觅它,捕获到它,仅凭我们的眼力还不够,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繁纷复杂的事物现象中对事物本质作一番透视。寻觅深度新闻如探矿,识者为宝,不识者为“土”,我们只有具备地质学家那样“抓一把泥土就知道地层下的含矿量”的真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  相似文献   

19.
关于“立体”辞书上这样解释:“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当今世界的新闻媒介竞争非常激烈,谁家办得好,谁就会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有一个竞争问题。报刊新闻写作采用“立体化”,是同电视、广播竞争读者的重要一环。写新闻讲“立体”化。也就是说,新闻所叙述的事件、人物,要给读者留下“立体”感觉。新闻的立体感就是要使读者感觉到新闻所叙述的事物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有何特征。它的不同的诸侧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使读者通过读“立体”新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地如临其境,如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新闻背景? 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体的一切有关材料,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知识、资料、解释性的文字;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事物的真实由来。人们读一条新闻,看完标题和导语,往往只知道了事物的结果,这叫“知其然”,但不知道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解释事物的真实起因。新闻背景,就是说清楚新闻主体“所以然”的。眼下没有背景的新闻有之,如简讯、标题新闻,那是因为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也能理解的缘故。就大多数新闻来讲,缺少背景的说明,就好比给读者吃一颗没有砸开的核桃,使人难以消化。(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姬乃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