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柏坡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担负着新中国政权建设探索和实践的重任,村、县政权是这一时期基层建政的基础,党内已达成理论共识。土地改革、整顿党支部以及一系列的基层政权建构的法令奠定了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建构的权威基础。通过建立村、县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各级政府委员会,构建了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有继承也有创新,体现了其转折性和开拓性。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的建构为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比如,把获得农民的政治认同放到了首位;尊重民意、深入基层、实事求是以及开拓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指导基层政权建设;时刻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思想的侵蚀等。在基层建政的迫切性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西柏坡时期基层政权建构过程中难免暴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梁军峰 《红领巾》2005,(4):38-4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创立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模式.它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充分行使参与民主政治和共同管理民主政府的权利,而且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巩固、建设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后来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民民主的政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一、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但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产党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苏区的工农民主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将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敌人手中夺回大片大片的国土,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除原有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外,又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块的抗日根据地。凡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藏区农(牧)村乡镇政权建设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藏区农(牧)村乡镇基本情况的介绍,在认真分析乡镇政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藏区乡镇政权建设应选择强镇之路,以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藏区农(牧)村乡镇政权建设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藏区农(牧)村乡镇基本情况的介绍,在认真分析乡镇政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藏区乡镇政权建设应选择强镇之路,以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执政地位。党在苏区执政具备的历史条件体现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及对苏联经验的吸收借鉴等多个方面。党在苏区执政实践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战略转移阶段及西北苏区执政阶段四阶段。党在苏区执政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坚强领导、妥善处理党政关系、注重经济建设、实施民主新政、关注民生、反腐倡廉以及总揽全局等方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篇章,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培养、造就大批党和国家栋梁之材提供了宝贵课堂和实践基地,也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框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执政过程中形成的苏区精神和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设"民主的模范区"为指导,推动各根据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政权建设,在局部地区率先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始终抱持抗战与民主不可分的政治理念,积极推进全国的政治民主化,并逐渐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的领导者和决定性力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创立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把政权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对于考量国家基层政权以及乡土社会的稳定而言,县乡之间的权力结构是关键的突破口,本文从国家权力的下沉程度、乡对县的依附程度以及县乡之间的权力矛盾程度三个方面入手,对秦汉以来,特别是晚清地方自治运动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后的县乡权力结构,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为当前的基层政权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建设和发展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政权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问题。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看法,使人们对民主和法制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即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这一重要任务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南满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标志是我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建设。南满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在东北根据地起步最早,而且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和经验、教训,对东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乃至解放战争后期新解放区的建设,都有极为重大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包含了一系列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以苏为诫,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针对缺乏生机、日益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沙主义的对外路线和政策,邓小平提出了在新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两次插手新疆政局。第一次出兵支持盛世才建立亲苏政权,以失败告终。苏联策动"伊宁事变",制造"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分裂政府。在国际国内诸因素影响下,苏联被迫改变对新疆的侵略方针。经过和平谈判,成立新疆省联合政府,伊、塔、阿三区和民族军回到中国人手中。"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的成立,标志着三区人民的斗争融入了中国革命的大潮。从这个时候起,方可称作"三区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它颁布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民主政权;实施基层民主机制;进行民主选举.中华苏维埃是工农民主宪政模式的创举,对我们今天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诸多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密切联系群众、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等一系列执政党建设思想,为我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做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发展人民民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法治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念的新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治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7.
“三三制”民主政权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以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政党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局部执政的执政党。争取广大的群众,扩大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成为中共当时的重要任务。民主执政是中共扩大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要目标,也是其在中央苏区执政的重要理念。为了实施民主执政,中共选择工农民主作为自己的执政原则,而基层民主是实现工农民主执政的主要途径。中共实行了市、乡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为克服乡(市)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弊端,中央苏区还实行代表联系制度、代表主任制度、召回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创新了工农大众参与政权的主要形式,保证了工农大众民主权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1949至1953年是中苏两国两党的蜜月期.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阵线,极大地改变了远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斯大林对苏联对华政策进行了反思,在不同场合多次做自我批评,对中国、中共、毛泽东表现了应有的尊重;与新中国结盟,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提供援助,帮助新中国建立经济基础.但根深蒂固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尾巴不时翘起,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圣地苏联的感情,妨碍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为中苏今后的纷争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