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通过对汉语交际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隐指的分析 ,揭示隐指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汉民族的文化模式 ,即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禁忌心理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骈体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形态,是汉民族依照汉字的特点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根据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民族审美意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反映.本文试结合汉语特点进行分析之.  相似文献   

3.
"龙"类成语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在组词方面能够进一步体现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我们深入认识民族语言及民族精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英夹杂”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夹杂”这种语言现象的大量出现 ,客观上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频繁接触和文化交流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环境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 ,汉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在新时期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所改变 ,趋新求异和洋化的心态得以释放所至。但是 ,汉民族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用夏变夷”的文化心理对其强大的规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上的时空差异较大,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对汉语习得的影响.从认知心理看,汉民族偏好形象思维,多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形象性强,注重相关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6.
颜色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赋予颜色不同的寓意,使其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个性。对比和探讨俄汉语颜色词“黑”与“白”构成的熟语中渗透的俄汉民族色彩个性特点,使各具特色的俄汉民族文化心理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语言具体符号,更是中国民族中、社会里的交流工具。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变迁、国内外文化渗透影响,我们能从汉语的中透视到各种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言语表现。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划分成:民族因素(宗族观念、"男尊女卑"观念、"高值低估"心理、中庸心理);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禁忌心理、认同心理、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影响民族的思维,而思维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它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思维特性。汉民族是一个深受氏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的民族,自古以来在认识上倾向于整体模糊综合性,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的认识观,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在语言上也得以体现出来。本文旨在讨论造成汉语民族整体模糊性思维的原因,并对其相应在语言上的表现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满足着一个民族交际的需要,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现。而文化在学习一种语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也是不可置疑的。众所周知,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形象生动,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汉民族文化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汉民族文化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2.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民俗、民风现象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弄清楚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汉语交际语言,并在语言运用中表达得体。  相似文献   

13.
言语修辞活动中,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汉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纷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14.
闫德胜 《现代语文》2014,(10):46-48
一、小引 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汉语可以窥探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反之,通过探究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便可揭示汉语词句段篇的语法特点。汉民族是重和谐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行为准则。“汉民族这种和谐心理素质表现在政治生活、民情风俗、日常生活以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这种和谐心理素质对汉语的词句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出汉语的和谐性、词句结构排列的匀称性……而且只有匀称才能和谐。”可见,我们汉民族语言,实质上是和谐汉语。  相似文献   

15.
在归纳总结前人对红、白、黑三类颜色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汉古老抒情民歌中颜色词蕴含的民族文化语义进行对比,揭示出俄汉民族对颜色认知的异同,展现两个民族在尊卑观念、审美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俄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随文化的进步而发展.汉语颜色词记载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对汉语中常用的红、黄、白、黑、绿五种颜色词进行分析、探讨,从中透视一点古老的民族文化,观照一些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英语民族在同汉民族的接触过程中,借入了一些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主要来自中华文化、生活习俗和地理概貌三个方面。从英语的汉语借词中,我们可以窥察出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接触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8.
0.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汉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汉语中融进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得汉语当之无愧地成为汉民族文化的贮存库。我们进行汉语教学,正是要努力地揭示出汉语内涵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语义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民族学生透过汉语领略到汉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的风采,进而加深对汉语的理解,更快更好地达到得体、和谐使用汉语的目的。本着上述观点、笔者试图对汉语内涵的汉民族经济生活特点作一剖析。 1.0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格局的特点。汉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始终在汉民族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它绵延了几千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谐音倾向语言文化成因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语言文字运用中有明显的谐音倾向。这种谐音倾向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是汉民族谐音倾向的根本文化心理原因。汉语、汉字特殊的音、义、形的关系,使大量的词不得不以相同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出现,则是谐音成为汉语一种语言现实的语言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融合社会,汉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外来语的传入。而一定的文化现象必定会引起一定的社会效应。本文将阐述现阶段英语外来语在中国的引进情况,同时通过对汉民族接受外来语的心理进行分析,说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用语进行规范,以便合理科学地将外来语引进汉语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