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在讨论目前我国城市化道路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城市发展方针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内涵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科学的发展观深刻阐述了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论证了城市定位、城市群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路深刻分析如何推进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王俭  陈锐 《科研管理》2009,30(3):32-40
摘要: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点。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 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城市发展的趋同与分异,这涉及城市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城市发展趋同及分异的测度指标体系,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布局设计,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最后还以中国43个典型城市的相关数据作为案例分析,研究了具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同与分异情况。  相似文献   

5.
郭春红  李健 《中国科技信息》2006,(22):218-218,2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于12月30日入选“2005年影响中国城市发展十件大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说,它之所以入选,是因为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的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深层关系并提出了两种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和世界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研究表明,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未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将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国家安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增长指标,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采用多维指标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程度逐年提高。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商品的需求必然加大,对城市公共财政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将对公共财政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和发挥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每年都将有1000万-1200万人从农村转向城市,给城市的健康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和严峻挑战。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创建健康城市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从城市化公共政策的调整入手,建设城市化的政策导向、静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来促进健康城市政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化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来看,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文章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先工业化再城市化的老路,只能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也应注意到西部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将遇到诸多困难,除其他地区共有的困难外,西部地区的资金缺口、薄弱的产业基础、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人力资本的匮乏、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制约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趋势。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着全球75%的能源,因此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课题。进行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及以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研究。首先研究可持续城镇化的内涵与关键要素;接着从低碳排放、城镇合理布局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发展;最后探讨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生态系统弹性管理、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下的公共服务,以及信息化与可持续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否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我国2005—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各自都存在较强的惯性;信息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且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都具有持久性;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持久;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路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萍 《情报科学》2007,25(1):21-24
确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相适宜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路径,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关键。本文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等作了创新性的理论探讨,尝试构建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分阶段的特征和目标进行分解,旨在为城市信息化长远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提供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参考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和实践检验等方法,主要从小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环境5个方面共选择21个指标构建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地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践,从风险评估到建设全程跟踪监管,关于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从未停止。研究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信息市场,构建以"信息价值链+智慧城市"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系统性探究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的协调运行机理。该模式将城市中政府、企业及公众置于同一平台下,实现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整合、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黄文波  王浣尘 《预测》2000,19(4):31-36
本文讨论了信息网络环境中城市演变趋势。世界城市网络体系正在形成,城市内部集聚功能走向分散化,多功能社区成为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魏后凯 《资源科学》2014,36(6):1235-1243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新的变化。而目前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没有考虑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高估计了城镇化的作用;②没有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呈现的不同特征;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反映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长期趋势的均衡方程。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分区域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其中,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据此表明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消费压力,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新型城镇化要考虑城市的规模效益;②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表明:①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②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③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会促进该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变动1%,空间效应使得本地区能源强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1.396%。建议各地区重视信息化水平在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发展推动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地区间合作交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虽然切入点是农村,目的点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整体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辅相成,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并以此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