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忌行为主体不清例 1:《我的手——观察手》的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的手的基本构造及其与手的灵巧关系。 2.让学生了解手有感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材:冀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第一课《手形添画》 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不断尝试,感受设计的乐趣;2.掌握手形添画的方法,注意手形和添画内容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手型画     
活动目标:1.能根据自己手型的变换来进行描画,学习手型画的方法。2.在活动中大胆发挥想象和创造,体验手型画的乐趣。3.大胆进行添画和用色。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地点数1个~4个物品,并说出总数。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标 1.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知道手除了可以做事,还可以玩游戏。 2.在玩手影的过程中,发现并创造不同的手影,并能用“变XX,XXX”的句式创编手影儿歌的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6.
夹花生     
陈晖 《教育导刊》2006,(10):53-53
游戏目标 1.发展孩子手的控制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地使用筷子。 2.帮助孩子学习数数,建立数概念。 3.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物质的浓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8.
徐雁 《小学语文》2011,(11):50-52
【教学目标】1.会认“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等13个生字。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自主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呼吸过程的探究,使学生倍感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活动一 敲敲多变的鼓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用手敲击身体和敲击鼓面等相应动作表现A段的欢快与B段的强烈。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咀嚼生活,解放儿童的嘴和手,让语言成为心灵的释放,能表达出自己真切和独特的感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师(拿气球的手故意松开):气球怎么了? 生:气球飞走了。 师:你们想玩吗?老师有要求:1.试一试。拿气球的手慢慢松开,对着气球口的手掌有什么感觉?2.画一画。用箭头画出气球运动的方向和气球喷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2.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4.体会竹子精神和我们校训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听、说、读、写本单元的单词与句型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听、说、认读“四会”单词:cat,dog,duck,monkey,rabbit,panda. 2.让学生能听懂指令,并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想象的句子的意思,感悟月的美丽、情思。2.能力目标。进行说话、写话等训练的指导,让学生能展开合理的幻想,用童心来反映世界,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及感受能力。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积累诗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受瀑布昔日与现在的反差.了解瀑布消失的原因。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在读中悟情的阅读方法。3.情感目标:凭借文本语言材料,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作拟题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拟题的方式和技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陈延明 《广东教育》2002,(11):37-38
在我校近期推出的市级公开课,一节初中的生物课引起了笔者注意。该课在贯彻主体性教学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作了有的尝试。一、课例本节课讲“花的结构”(初二级、海版教材)。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文后。二、评价1.显性参与。教师在引入新课,独具匠心。他首先将学生在课前手制作的各种各样的花篮摆在讲上,让学生说出花篮里花的名称,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主参与意识。2.隐性参与。教师先后用实物影仪投出两组思考题。其中第一题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即可找到答;第二组题目则有一定的难度,学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