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干预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小说通过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关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而且这一发展过程解构了东方/西方、自我/他者、母亲/女儿的二元对立,揭示了中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震惊文坛,人们惊呼它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无可置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如<白鹿原>与<百年孤独>在题材、创作手法的相似,此外,在意象、情节、人物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两位作家所立足的文化背景和所持的文化态度不同,并且两部作品在表现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得两部作品各具魅力.文章从意象的角度切入,分析和比较两部作品的文化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百年孤独>的主色调是黄色,<白鹿原>的主色调是白色;圈圈和鏊子表达了两位作家的历史观和深层次意思上的对民族心理缺陷的批判意识;蝴蝶和蛾子分别批判了家长制和宗法文化;猪尾儿和砖塔这两个性禁忌的象征则分别批判了性泛滥和性压抑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司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235-237
自古以来,西方人对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充满好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日益频繁,东方文化逐渐对西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思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褒扬与推崇,因此东方文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的电影中.然而,不同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同一导演对东方文化不同支脉的理解程度不同也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有的作品内涵与形式兼取,有的取形式而略内涵,有的作品中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如影片<杀死比尔>.这些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异缤纷的文化景观,因此研究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且意味深长.本文以影片<杀死比尔>为例对此现象做一局部的分析.<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继<落水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以暴力美学为主要看点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暴力力作,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是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文着重分析<杀死比尔>中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运用,以透视美国电影在对东方文化运用方面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下文简称<故>)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下文简称<瓦>)被选编到同一单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两篇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上有较大差异的文章可以显示出东西方某种典型的文化意蕴:<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而<瓦>则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自然的神性.  相似文献   

6.
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以中国历史图景为切入点,企图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同时,分析当今世界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发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的很好的参照,但是其中蕴含的"东方主义"却不可忽略:中国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东方化了的中国,是西方表述中的"他者".传统中国的图景及近代中国的变化都是东方化了的.对于作为被描述的客体的中国读者来说,认真对待"东方主义",以全面看待费正清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其得上是一部其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力作。全书通过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表现出克服现代文化困境的执著努力和对人类尊严、人类精神家园以及生存家园的深切关怀.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内涵,认为现代西方文化有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结构.个人主义作为启蒙思想的一维曾经为西方走出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鸣锣开道。它将西方人从神的权威束缚中解放出来,将人对神的崇…  相似文献   

8.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大型动画电影<花木兰>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改写了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置换了中国花木兰故事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美国人也费尽心思去做文化上的融通工作,使其成为一个跨文化的文本.分析迪斯尼<花木兰>中体现出来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域外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又可以使国人更清醒的审视传统文化的特质,推陈出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新生.  相似文献   

9.
透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情书>中两位主人公不同表达方式的"暗恋情结",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两种异质文化之问的差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西方人追求爱情的激情,<情书>渗透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细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和中国两部典型的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美狄亚》、《氓》,对两位中西方古代女性情爱意识的不同表现、面对欺骗背叛和遗弃时截然不同的反应与行动,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并探析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这两部极具影响力作品的文化定位分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战争文学大多蕴含两种情感基调--激昂和忧伤,<诗经>中的战争诗也蕴含着这两种基调;但与几乎同时期的西方战争诗<荷马史诗>相比,<诗经>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恰好折射出中国农耕文化背景下敬德重礼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野草>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因素.文体上有许多共同点,尼采对<圣经>的戏仿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这之中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圣经>把一些文体特点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传染"给了<野草>,在这方面,能看出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曾受尼采的哲学影响很大,崇尚个性精神和意志主义,但他对尼采极端的个人主义却始终保留意见,因为在他的思想世界里人道关怀或救世思想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14.
乐丽华 《文教资料》2008,(24):23-24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四人帮"之一.任璧莲在其作品中精确阐释了美国华裔这一散居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对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解读.在美国伊始,张家人期待着落叶归根,坚守着中国的儒家道德主义.但随着回国梦的破碎,他们开始拥抱美国信仰: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通过对他们的孤立和同化策略的谴责,任璧莲对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成因和深层的审美意蕴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杨丹 《华章》2011,(18)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都有关于婚姻选择的描写,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作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婚姻问题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却与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然而极少有深究<荆棘鸟>和<飘>这两部经典之作内在的相似性.本文从两部作品表现出的宗教意识的淡化、女性意识的成长和移民本土化意识强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何以被冠名为澳大利亚的<飘>,表达了两位女作家在宗教、性别和移民问题上的思考,使读者摆脱浪漫爱情小说的框架,从而对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艾利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因<紫色>一举成名,奠定了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通过对西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与质疑,对现有"性秩序"的颠覆,又一次阐释了她所倡导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是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却反映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