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表明学生是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主体性与德性同步发展,学生自主建构主体性道览德人格.  相似文献   

2.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变革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个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建构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的人。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价值,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人们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功能和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了设定目标去向受教…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2,(3):4-5
中小学德育如何增强实效?南京教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德育方式的改变上,提出了“主体育德”这一创新思想——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德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更可贵的是,“主体育德”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市、区/县、校三个层面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主体性德育之提出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而展开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是切实有效的。目前,关于为什么要实施主体性德育,我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作了分析:一是现实的角度。绝大部分学者在提到主体性德育时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他们针对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学生对德育产生逆反和恐惧心理、德育时效性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这些不尽…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人在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由、自主和超越的综合特性,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将"主体性"理念融于道德教育是人寻求自身价值、完善生命意义之使然.主体道德教育着力在起点上,把学生看作实现生命意义的主体性存在;在教育过程中,以主体性的方式对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进行引导和建构;对教育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则意在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型人格与德性品质,推动学习者向善.其全程凸显了大写的"人",是对生命的追寻和显现.  相似文献   

9.
谈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理念的创新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具有主体性、整体性、实践性特点,它内在地规定了德育同样具备这三种基本属性,从其基本属性出发,职校德育理念层面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校园听证会"是基于学生主体发展和互动德育的一个实践创新,是互动德育的必然选择。"校园听证会"分为听证酝酿、决策听证、试行与矫正、执行与反馈几个环节。它坚持决策主体与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原则,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过程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最终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对德育决策的执行力,建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主育德模式。  相似文献   

11.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2.
人本化德育以现实的人(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人本化德育的目标,即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人本化德育的内容,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的统一和谐发展。人本化德育的方法,即自主建构法,主要有实践活动法、平等对话法、角色扮演法。人本化德育的评价,强调发展性原则,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德育不同的是,主体性德育是将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和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主体性德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一代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德性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主构建的。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不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能吸收教育影响的主体,外部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形成其品德特性。为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通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动,有...  相似文献   

15.
杨庆国 《文教资料》2007,(27):79-81
主体教育倡导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生成性,视课程具有自律自主及自为性的文化品性。主体教育的建构对传统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本文从主体的交往性、创新性、生成性、参与性等方面探讨主体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德育主流基础上,大学生在网络德育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发展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德育主动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主体。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证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目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成因是: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何谓主体性?其实质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如何看待人的地位、人的作用、人的特征、人的发展。主体性教育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主体性德育则随着主体性教育讨论不断深入而展开,它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德育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联合社会各因素,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评价、体验、发展的系列德育课程、活动和环境。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在个体发展内、外因双向互动中,进行理性思维判断而完成人格的内化升华,最后实现个体品格的完善,凝聚为思…  相似文献   

19.
交往德育是相对于灌输德育而言的。在对“转化论”与“生成说”德育的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路,即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必须从灌输德育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并不是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生活,从而消解德育“育德”的可能性,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并且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来引导个体生活,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