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尔库塞似乎具有多重面孔,这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的批判理论只是一个理论杂烩,而忽略其自身的整体性和创造性。实际上,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存在一个明显的、统一的主题,这就是人的解放,其哲学基础是否定性理论。通过对黑格尔否定哲学的阐发,马尔库塞将哲学的批判性和理想性赋予社会批判理论。然而,由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优先性,马尔库塞误把理论推理的因果效用夸大为改造社会的力量,其逻辑归宿必然是乌托邦。但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是一种希望的乌托邦,而不是绝望的乌托邦,其积极意义在于坚持对现存秩序进行哲学批判。可以预言,只要对人性的压制依然存在,只要人的自由和潜能没有最后实现,马尔库塞的“解放的幽灵”仍会继续游荡。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技术的两个富有创意的基本判断,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履行意识形态的社会职能。在此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社会功能的根源,对科技理性、技术专家治国论以及科学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这些批判尽管充满着穿凿附会之处,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但无疑也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的深刻的片面,因为它给20世纪和后20世纪的人类提出了这样一种警告:科学无视价值存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的“异化”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均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二人都对发达工业社会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科学技术取代传统政治手段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哈贝马斯继承了马尔库塞科学技术在社会中起消极作用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第一位生产力,而且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二者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既有一致,也有分歧,文章对此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意义》是马尔库塞于1941年在美国写成的一篇文章。马尔库塞在文中把"技术"看成一个社会过程,它不仅包括工艺器械要素,还包括参与使用机器的个人以及指导机器运行和使用的社会群体这一人的要素。技术的内涵具有多层次性,它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组织、维持或改变社会关系的方式。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理性"的分化,将技术理性延伸至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等社会各领域,导致现代大众出现和社会官僚体制形成,以及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意义》预示着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在研究主题上,由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批判转向技术文化批判。对技术的批判不仅把马尔库塞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社会批判理论区分开来,也为马尔库塞日后提出对技术进行美学改造的思想埋下了伏笔,成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以物化开始了对西方病态社会的技术批判。把现代生产揭示为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海德格尔的“座架”、马尔库塞的技术统治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芬伯格的“技术代码”等都坚持了技术设计的人类学因素,即技术不是中性的。他们的技术批判理论体现着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即技术的设计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设计。在技术的设计中应该坚持在感性交往基础上的释义学方向,允许有多种可能技术的共同存在,从而显现出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正是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框架内,马尔库塞试图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现代色彩的感性科学.他在审美理想与文化选择之间、审美活动与人的解放之间、审美形式与艺术的社会政治潜能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然而,马尔库塞的理论学说只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乌托帮”,不能成为一门有助于人类解放的“审美人类学”,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使他陷入反科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拨.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将当代科学技术当作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当作造成发达工业社会及其思想文化单向度的根源,当作工具理性和实证主义思想基础加以批判,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剖析科学技术的消极社会功能为着眼点的科技一社会伦理观。马尔库塞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已扩展至控制与调节系统,并创造出一些生活和权利形式,而且还导致“新阶级结构”的生成。同时这种技术理性形成了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对人实行全面奴役和统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肯定文化”,这种肯定文化执着于“灵魂”而背离了“精神”,并在古典美学的“艺术美幻相”中使其肯定性质臻于极致。马尔库塞在其早期文化批判中对这种文化的肯定性质及其审美理想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同时提出了一种试图“寻求人的现实解放”的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因其鲜明的政治立场而独树一帜。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代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更是在其生命政治的指向下,为世人勾勒出了一种激进社会变革的替代性方案。他在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左翼等思想观点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实际斗争经验,探讨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解放辩证法。他将生命政治看作是爱欲能量的政治化和个体身心发起的反抗斗争,并且将其称之为“第一人称的政治”。基于这种第一人称的生命政治逻辑,马尔库塞提出了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版本的人类解放理论,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新左翼的社会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术语。“新感性”美学思想理论,渊源于德国古典美学、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能结构学说、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和异化理论,理清马尔库塞“新感性”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构成过程,对揭示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实质具有契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在看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关注着人的本质和价值。他看到生活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虽然过着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其精神生活却是贫乏的、空虚的,呈现出一种单面性,为此他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立体理性论,胡国亨对中国传统尚德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尚德社会的异化悲剧,以及其包含的理性成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胡国亨基于立体理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概括与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视角.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的负面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把科学技术视为意识形态.文章介绍了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理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将其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马尔库塞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马尔库塞、莱斯到高兹,他们在把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哲学文化批判转变成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同时,把古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变成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生态学批判。基于此,当时任职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本·阿格尔在1979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中,将莱斯的两部著作盛赞为对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最清楚、最系统表述”,并宣布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支派和环境政治社会理论新流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思想在邓小平科技思想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发展我国高科技的战略思想 ,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跨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技术的观点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巴恩斯以建构主义视角对技术进行了解读。首先阐述巴恩斯对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看法及其批判“技术决定论”思想;继而着重分析了他的“社会建构论”思想,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巴恩斯提出应当以一种整体互动的观点来对待二者才不失偏颇;最后探讨了巴恩斯技术观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对资本主义的消费异化进行批判,指出依靠艺术革命和审美革命来克服消费异化,但是他却忽略了制度原因从而造成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