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g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简称AIDS)艾滋病是AIDS的音译,习惯称“艾滋病”。该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本病发病70年代末,现世界HIV/AIDS广泛流行,HIV主要侵犯人的免疫系统,从而造成病人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死亡,AIDS潜伏期长(5—10年)发病及病程缓慢,整个病程都具有传染性,HIV/AIDS尚无特效疗法,目前只有可能延长病人生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由HIV引起.艾滋病有三条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981-2000年期间世界有3610万人感染HIV.HIV侵入人体CD_4~ 为主的免疫细胞,破坏免疫功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感染HIV的高危人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机会多,且遭受意外损伤发生机率较高。结合HIV阳性患者的剖宫产手术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配合与防护要点,探讨了HIV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与应急处置,指出应正确认识艾滋病,规范操作,严格隔离防护,避免感染HIV。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体感染HIV后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病毒载量,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无法彻底清除体内的病毒。一旦停止给药,患者体内HIV病毒会在两周内出现反弹,患者须通过终身服药来控制病情的发展。CCR5是HIV侵染细胞的辅助受体,针对CCR5的基因疗法可能会达到完全清除感染者体内HIV的效果,但其将来是否能真正作为一种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手段目前还难以定论。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7,(24)
1.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它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器具、  相似文献   

6.
爱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爱滋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爱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们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7.
材料一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方式传播。到目前为止,今年世界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已达500万,同时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目前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已达4000万左右,其中包括2500万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84万人,居亚洲第二位。据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累计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之友》2010,(12):4-13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缩写为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这种病毒终生传染,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类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目前,艾滋病仍为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9.
赵承渊 《中国科技奖励》2011,(12):F0003-F0003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jciencyVirus)的简称。人感染HIV后,病毒会选择性进攻名为CD4阳性的免疫细胞,使得此类细胞数量减少。由于CD4+细胞在免疫系统内担负着重要任务,因此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会在数年内崩溃,感染者将无法抵御病原生物或肿瘤的侵袭。HIV感染的终末阶段就是艾滋病。  相似文献   

10.
HI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20万妇女和60万儿童感染H IV,其中90%的儿童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所以进行H IV母婴阻断对控制H IV的流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要的母婴阻断方式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剖宫产及人工喂养等.  相似文献   

11.
何为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983年法国学者和美国学者相继从患者体内分离出这种病毒;1986年将其命名为人免疫缺陷病毒,并将该传染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俗称艾滋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被病毒破坏,因此,凡是长期发热、消瘦、盗汗、乏力、慢性腹泻,并有不明原因的多处淋巴结慢性肿大者,都可怀疑是否得了艾滋病,应立即进行血液检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从根本上说只有两个要素,第一是病毒携带者排出了体液(血液、精液和唾液等其他分泌物)…  相似文献   

12.
AIDS系由HIV感染人体所致。由于HIV的特殊性:易突变,双链RNA病毒,直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侵染T_H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定的传播途径等,人类在研制相关疫苗时面临极大挑战,迄今还无法治愈AIDS。  相似文献   

13.
主要考虑一类具有可逆转性潜伏细胞的HIV病毒模型,分别分析了未感染平衡点、感染无免疫平衡点、慢性感染免疫平衡点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液和血液中,经飞沫或直接接触而传染,接触病人的易感者约90%发病。其传染性很强,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据专家们估计,15岁以内的儿童,约有70%均可被感染,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相似文献   

15.
HIV病毒潜伏库是指在免疫反应和抗病毒治疗压力下HIV潜藏的细胞或组织,其存在是艾滋病无法治愈的关键原因.因此,清除HIV病毒潜伏库是治愈艾滋病的关键.HIV潜伏感染激活剂可以将潜伏感染的细胞激活,释放出HIV,然后联合自身免疫和抗病毒药物将病毒杀死,最终达到清除HIV病毒潜伏库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HIV病毒潜伏库的概...  相似文献   

16.
血液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采供血服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严重问题。本资料显示,在供血者中检测出HIV携带者3人,阳性率为0.0547‰。为保证供血质量,我们采取了设立复检、国产与进口试剂结合使用、设置对照、绘制质控等一系列手段来监控抗-HIV的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大楼上的反艾滋病标识HIV如何传播HIV有三种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成人HIV感染者中有90%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HIV感染者发生性关系时更容易传染上HIV这种致命病毒。研究表明,位于生殖器黏膜层上的树状细胞(DendriticCell,一种免疫细胞)将感染部位的HIV运送到淋巴结,开始感染其他种类的免疫细胞,从而启动了HIV对人体的大…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该病于1981年在美国首先被发现.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呈球形,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完全一样的单链RNA.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后,其核心破裂,其中携带的酶被激活,病毒RNA逆转录成双链DNA,并进入细胞核中.HIV存在于人的血液中并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侵入T淋巴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患者一般在2年内死亡.AIDS症状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腹泻、面容衰老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最终导致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以至死亡.  相似文献   

19.
自1981年第一份艾滋病报告问世至今,艾滋病大有肆虐全球之势,人们谈“艾”色变,称之为世纪瘟疫.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侵入人体而引发.HIV攻击和杀伤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使机体逐步丧失基本的防御能力.艾滋病患者最终可能患上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发的伺机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疾病,而健康的免疫系统却是伺机性感染的天然防线.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该病于1981年在美国首先被发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呈球形,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完全一样的单链RNA。病毒粒子进入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