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天蔚 《今传媒》2007,(9):47-48
2006年12月23日至26日,《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在"评论员观察"的栏目下,连续刊发了由该报4位评论员撰写的《"狩猎是一种保护措施"?--关于狩猎权拍卖的追访》等基层考察报告.在报纸评论版上刊发由评论员撰写的考察报告,在国内报业堪称首例,得到报社领导高度肯定,也得到北京报业同仁和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作为凤凰卫视的常客,某种程度上讲,他被自己的老朋友"涮"了;作为与范美忠进行辩论的辩手,他却是因为自己的"气涌如山"把自己给"打倒了".但是,一次辩论的失态,是不是就该把他从一位理性的评论员, "贬损"为一个充当道德卫道士的伪君子?或许,他在公众面前一次表现的失败并不能埋没他骨子里潜藏的理性气质.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的转播、直播,在我国电视的收视率"大盘"中一直占有相当份额,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于是,体育评论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事实上,评论员在作一场赛事评论的同时.观众也在评论他.现在,任何一个赛事评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看到自己在民间的"口碑".因此.在追求职业成就的征途中,除了见贤思齐,注视相关的课题研究外,评论员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索,以期自身的修炼和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的命运,取决于诸多因素,但评论员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员是评论的母亲。一篇评论虽然还要受当时政治形势、社会环境、群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也很难说是哪一位评论员独立完成的作品,但是,评论员作为执笔者,即使仅仅起草了粗糙的评论初稿,他即是评论的第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朋友曾和我谈过这样的苦恼:他很爱看电影,看完电影后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可是一提笔又不知怎么写是好,心里空荡荡的。另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人对国产片上座率日趋下降有些看法,他写了一篇题为《国产片为什么吸引不了我们》,让我帮助看一看。他在文章中提到,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阿信》、《命运》不仅青年人喜欢,连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很喜欢,而我们的许多国产片却吸引不了我们,有的影片一场只有六、七个观众,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闻摄影展览中,有几张新闻照片特别受到好评.《"冒尖户"王本跃和他的书记朋友》(图一)表现山东省高唐县梁村公社王庄大队社员王本跃正赶着大车去交售新棉.高高的棉花包上,坐着他的乐呵呵的妻子.王本跃也喜形于色,边牵着牲口赶路,边和县委书记翟瑞华谈心.这个仅有两名劳动力的棉农家庭,一季就向国家交售皮棉一千斤,从原来一年收入三十元的困难户,一跃而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新征购任务的农户,是和县委书记的帮助分不开的.为了引导  相似文献   

7.
2009年的7月27日,也许这个日子会像当年"东方时空"的开播一样在多年后被载入中国新闻史册.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的"朝闻天下"节目除了推出被网友称为美女主播的胡蝶,还有两位央视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隆重亮相.评论员杨禹与主持人胡蝶的连线直播也创造了当天"朝闻天下"的收视最高点.  相似文献   

8.
<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园艺场当知青的时候,有位要好的朋友,人们习惯称他为小常。小常来到农场小常(全名常全振)比我小一点,是日本投降那年八月份生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老家河南信阳地区(他家乡是固始县农村)遇上了解放后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地里收不了多少粮食,又加上极左的"五风"刮得厉害,基层干部瞎指挥,媒体也胡吹"放卫星了,亩产几千斤上万斤了"。他父母在这场天灾人祸中先后饿死。那时,他还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0.
一位朋友是老年病医院的大夫。他说,给老年人吃药不能按照健康的成年人的量来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和其他人群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用不好,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是美国众所周知的电视记者,电视界的一位"明星".他主持过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三十分钟《晚间新闻》节目,每晚约有两千万人收看.一九七二年他随尼克松访华,他每天从北京把总统访华新闻,通过通讯卫星传送到太平洋的彼岸.一九八一年五月,又第三次来华采访."他能变幻风云"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几乎垄断了全国电视网,而在黄金时间播放的新闻节目及其主播人(评论员)尤其受人注意.主播人每天要和几  相似文献   

12.
《山西档案》1999,(3):44
三毛导语:有位年轻的朋友哭丧着脸来找我,问什么叫"实在".因为女朋友丢给他一句"你是个不实在的老实人"以后,飞走了.  相似文献   

13.
沉默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想不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那种六朝人的风度,于今之世,尚得见之.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因为曾经担任过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职务,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不小心被登上了一本"名人录",从此就再无宁日,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收到陌生单位发来的信件.  相似文献   

15.
王长征 《兰台世界》2013,(22):153-154
<正>宋徽宗,名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位于浙江绍兴)。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虽然他遭受过后世史学家的一致批判,但也抹杀不了他在书画界的名气。一、轻佻端王君临天下1.轻佻的王子。生在皇室的赵佶从小就有公子哥的做派,年少长成后的赵佶迷恋声色犬马,生活腐败堕落。向太后曾经特意送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的集外文 民国时期活跃于苏沪新闻界的名记者薛慧子,后来变身为台湾知名画家薛慧山.关于薛慧山,我购藏有他写给苏州美专老同学、上海名画家钱定一的两页信函,以及一幅他的画展的宣传册页. 薛慧山写给钱定一的信函内容丰富,涉及曾和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大画家溥心畲和张大千的逸事,也有他对无锡美专、苏州美专老同学的臧否.遗憾的是,他的字迹实在潦草,释读该函颇为吃力,请教了多位朋友也没有最后完成,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二十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自己一默的我的那位档案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我却比他还大几个月哩.他"半老徐爷",我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8.
补课     
《今传媒》1999,(4)
笔者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姑且称为小C,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某报社当记者、编辑。既然是朋友,隔三岔五免不了“聚一聚”。5月23日,是个星期天,他又约我想在一起“聊一聊”。然而,这一次“聊”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新闻自由”的话题却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C...  相似文献   

19.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刊登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 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面更广一些,一般不从正面全面论述某个重大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侧面单刀直入,对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分析.其篇幅一般比社论短.不署名的评论员文章,通常主要表达编辑部的意见,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更多地表达评论员个人的见解.这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三个特色.  相似文献   

20.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