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刘善景  曾旭红  刘善钰 《广西教育》2022,(24):29-31+100
本文阐述抗疫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剖析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论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深挖抗疫精神内涵;融入课外实践活动,躬身践行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思政建设,不断弘扬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党建阵地,带头践行抗疫精神。  相似文献   

2.
邓梦玲  伍林生 《广西教育》2022,(9):27-29+57
本文论述将抗疫育人素材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原则,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提出将抗疫育人素材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整合抗疫育人素材、搭建“云上思政”体系、营造弘扬抗疫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抗疫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及时回应不良社会思潮对思政课的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疫情形势,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可以引领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增强思政课政治引导力和价值塑造力,提升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实施"抗疫"价值观教育,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向,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应及时发挥抗疫精神促进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笃定“四个自信”、涵养奋斗精神的作用,通过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文化活动与环境氛围、社会实践与互动体验中融入抗疫事迹,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厘清爱国主义价值困惑、强化爱国主义思想内化、践行爱国主义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全民参与的中国抗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将中国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有着必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从丰富教学手段,将抗疫故事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生动结合和创新教学模式,将抗疫主题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两方面探究中国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抗疫精神生成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涵养了中国式新型政治文明。将抗疫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为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源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时代素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增值赋能,让抗疫实践成为高校学子成长成才的思政大课,涵养时代新人,发挥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抗疫精神的系统融入;注重文化建设,优化抗疫精神的价值表达;加强内外相融,构建高校“微生态”传播矩阵;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抗疫精神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疫实践中凝结成的精神力量和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同渡难关的团结伟力,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和生动诠释。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为医学院校思政课提供生动的素材,助力医学生成长成才。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要坚持系统性、精准性、生动性、实效性原则,其实践路径包括:系统融入,整体安排;精准融入,精准供给;生动阐释,讲好故事;有效融入,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8.
伟大抗疫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是:教师认知与态度是思想前提,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关键环节,教学环境与评价是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举国之力的战疫斗争。在斗争中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取得了一系列战略成果,在抗疫实践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珍贵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是抗疫精神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有力途径,把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进一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培养使命感,坚定“四个自信”。团队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来探寻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到凝聚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抗疫精神形成于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国精神谱系的崭新一环,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建立过硬的心理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要从把握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体验抗疫精神的深厚情感、追求抗疫精神的崇高信念、担当抗疫精神的时代使命方面入手,将抗疫精神真正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抗疫精神的坚定践行者和弘扬者。  相似文献   

11.
伟大抗疫精神的出现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难险阻、积极应对新型公共卫生危机下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理论升华,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案例素材。面对疫情下的思政课教学,教师要结合当下抗疫精神的时代背景,克服线上教学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使用不娴熟等诸多障碍,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案例,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教学任务,既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使抗疫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以高校核心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探讨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要全方...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结合,在人文教育体系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扩充人文教学思想体系。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目的是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效创新的途径,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高职医学专业人才是基层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主力,在其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学生济世救人的品德、博爱仁慈的医风、勤勉慎独的修养意义重大。通过概述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分析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剖析医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遵循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优化路径:挖掘人文资源,强化厚德济世使命;采集医学元素,修炼高尚的职业情操;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言 《教育教学论坛》2021,(13):185-18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和形势,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合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具体阐述了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二者相融合的可行性,探讨了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是切实落实专业教师育人职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商务英语口语为例,从目标确定、内容实施、效果评价三个维度挖掘思政元素,设计了在抗疫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性,是涵养高职学生巨大的精神财富。由于新时代雷锋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育人功能高度一致,把新时代雷锋精神作为高职思政教育新的精神引领,将助力青年学生尽快成人成才和树立"中国梦"理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职院校通过赋予新时代校园文化新内涵、发挥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思政工作保障机制、加强雷锋文化常态化研究等方式,寻求新时代雷锋精神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精神新引领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需要的双向互馈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创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趋向开放包容、转向以人为本、体现知行合一、重视内化体验、追求科学系统等逻辑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明德修身是其逻辑主线;中国精神是逻辑重点;家国情怀是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