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对比分析唐代登临诗与历代登临诗的区别着手,简要概括了唐登临诗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登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宋词登临之作,南渡前后所传达出的格调、风貌大不相同:北宋词人抒发的多为艳情、柔情,以相思、思乡为主;南宋登临词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柔情外,家国情怀、壮志逸兴亦很常见。从描绘景象上看,北宋词人登高远眺所关注的多为斜阳、草树、飞云、归雁等悠远、阴柔之景;南宋则更多山河、关塞等宏阔、雄浑之象。从整体格调上看,北宋涉及登临的词作大多低婉凄迷,南宋则阔达浪漫。通过两宋登临词的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词体从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影响和精神、生命发展的感召是十分深远的.从教学内容看.无论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包含着生命的意蕴,闪烁着人性真、善、美之光;从文本形式看,无一不是文质兼美、情采并茂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登临诗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其原因除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的兴盛外,是有其自身深广的缘由的.漫游风气的盛行;积淀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诗歌体裁齐备、丰富多样;最高统治者重视、倡导和广大人民的爱好;文人天性中喜欢登高的爱好及文人相亲的风气都是登临诗繁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动性地强势选择,产生了文学合流现象,这一过程中僧士合流的出现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性,深刻影响了中国"缘情"文学与美学。文章从僧士合流过程中的集大成之作《沧浪诗话》入手,通过对其"诗评"部分的深入关照和发微,以期站在一定距离而又内在地为研究文学合流视域下的南北朝"缘情"问题提供事实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席慕蓉的诗《一棵开花的树》,沿袭了她诗的一贯风格,朴素、简单,不做作。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深入进去,便觉得作者是在用颜色勾勒心中的悲与美交织的情;继续深入,体味到的是作者通过等待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部分诗歌为女性所作,它们是研究文学萌芽时期女性作品的宝贵资料。但鉴于《诗经》中大多诗篇的作者并无可考,今人只能从诗作本身判断其作者是否为女性,并将此类诗歌定名为“女性口吻诗歌”,以区别现已通用“女性诗歌”之概念。以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诗中所用的词汇等判定《诗经》中的女性口吻诗歌,并兼及其在《诗经》各部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14.
本以徐志摩、戴望舒的某些诗歌为案例,力图阐释新诗的“叠现”艺术,认为“叠现”艺术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咏叹复沓风格,而新时期的现代诗和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由于理性化的追求,并不具备“叠现”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方回论诗集矢晚唐,在诗学史上影响颇大.但方回所谓"晚唐诗"不同于今人观念中的晚唐诗.今人的"晚唐诗"是以时间为断,以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为代表.方回《瀛奎律髓》中"晚唐诗"并非以时段划界,而以诗风特点与气象论,其特点是"工""切"而气格卑弱,代表诗人是姚合、许浑、李频.更重要的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使用的"晚唐诗"概念,是由宋入元诗论家对"晚唐诗"的一般理解,故辨析方回诗论中"晚唐诗"概念,对准确把握宋元之际的唐诗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对《全唐诗》中所载元稹诗的六处讹误进行辨析校释,以期求正元稹诗作之本貌,也为学界准确引用《全唐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诗中"寒食"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寒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直接继承了先唐诗歌中感伤忧愁、忧生嗟世的意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所处环境的变化,唐诗中的寒食在意义上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大致可包括五种不同的情感意蕴,即:别思怀人、哀亡悼死、隐情逸志、时世感慨及含媚嘉悦,这对后世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上,以酒闻名的文人行列里并没有庾信的名字;并且他受到关注主要在于他的诗赋中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浓郁的乡关之思,以及其中所达到的巨大的艺术成就。但通过读庾集不难发现,他的“酒诗”还是为数较多(共15首)的。所谓“酒诗”就是题名里有“酒”字同时写作内容以酒为中心的诗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庾信的“酒诗”探讨他与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雁翼诗歌中的光明意象运用较多,意象的意义也是复杂多变的,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光明的赞颂,二是对光明的思辨和质疑。"光明"意象意义的变化,是雁翼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