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课程有效性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编制问卷,对福建省部分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一般高职的抽样调查发现,男女生对高职课程效果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对课程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大工科高职学生比大文科高职学生更喜欢现行的高职课程。国家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比省级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比一般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受学生喜爱。来自县城的学生比农村、镇的学生对高职课程持有更肯定的态度。不同年级、入学前不同中学的高职生对高职课程不存在显著差异。以技术专家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比以老板、白领、普通工人和其他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更喜欢高职课程,以老板和普通工人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比以白领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对课程持有更积极、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极其重要的建设领域和内在体现,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既是创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也是高职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需要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进而从时间、空间及主体三个维度进行高职教育文化建构。一、文化定位——高职教育属性视域高职教育文化建构需要关照高职教育本体,即从高职教育属性中去追问。只有从高职教育本体属性出发,才可以把形式上的高职教育办成内容上的高职教育,才可以真正回归到高职教育的本真,才可以真正肩负起高职教育文化使命,才可以得  相似文献   

3.
后博客时代,以微博客为主要媒介的网络世界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高职学生自身等所处的现实世界共同影响高职生社会化与高职人才培养。高职生社会化过程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高职生社会化与高职新型人才培养的双赢互动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社会化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使高职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实践中创新高职学生管理,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学生管理工作之路,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及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之构想、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成长的最直接引导者。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依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方式、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来展开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高职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规范高职行为、提振高职士气、凝聚高职人心、引领高职发展理念的一种专门文化形态。在构建高职文化时,应该保持自身特色,多层次与全方位地学习世界文化,借鉴、引入适当的行业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最终提升高职文化的自主性和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企业、大学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共建研发中心,高职院校与大学可以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强化师资培训、转化科研成果的互动,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定位多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前提条件。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阐述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三角模式,在目前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存在参与态度普遍冷漠、参与组织尚不成熟、参与资格的严重匮乏、参与能力的普遍低下等多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治理思想产生的政府战略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服务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果运用的企业反馈导向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多元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经费来源、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高职教师任职资格、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加以规范,充分调动了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为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保证了高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活力,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们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资源和信念体系,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文化主要指高职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环境、高职院校制度,核,心是高职院校精神,即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导向性、引领性、认同性之特征,其结构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高品位、有个性、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办教育投资市场尚不规范,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低质高职”而非“优质高职”。鉴于民办高职投资的自筹性、非营利性、高额性和连续性、收益滞后性等特点,尝试采用有限理性博弈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建议增加民办高职投资者投资“低质高职”的风险,提高民办高职投资者投资“优质高职”的得益,建立产、学、研、官、银良性合作机制,促进投资者向“优质高职”投资。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许多促进高职发展的文件,如优化高职生源类型、招生从普通高考中分离、提高高职学历层次至本科等,但高职生源危机始终挥之不去,甚至变得更加严峻。解决高职生源危机的根本方法不在政府,而在高职本身。高职必须凝练和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基于高职生源类型的分项培养目标、实施差别化的柔性培养策略,以切实增强高职核心竞争力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着重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究,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维度差异性较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较落后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总结提出以多方助力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维度差异性、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质量、更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丰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优化建议,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简述融合企业文化打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融合企业文化,从创新高职精神文化、发展高职制度文化、丰富高职物质文化、规范高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打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高职教材多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高职特色等问题,都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一、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有利于加快社区教育改革、创新社区教育治理模式。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挖掘高职各类课程的社区教育资源、科学整合高职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内容、搭建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桥梁、健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创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报是反映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具有以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建设实践、传播应用技术性成果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育高职院校的学术力量三大学术功能。充分发挥这三大学术功能,高职学报才能对高职院校的学术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学术期刊阵地中保持特色、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效应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支撑。文章引入圈层结构理论的研究新视角,基于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基本内涵,以职普融通生态体系构建机制理顺、产教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激活、高职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进、科教融汇支撑机制优化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内生基础保障,以深化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畅通高职教育界面传递、改善高职教育环境建设、提升高职教育单元协作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运行调控条件,以高职教育经济环境承载力增强体系、文化环境承载力提升体系、科技环境承载力促发体系、政治环境承载力稳定体系为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外在约束系统,构建了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圈层体系理论框架,为我国高职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职外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不同于普通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高职外语教学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与高职外语教学的特征相符合。高职外语课程资源开发对于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教学的高效、顺利完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征。如何做好高职外语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直是高职院校外语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及显著特点,又有深层次的复杂原因,主要包括高职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高职院校办学方面的原因和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