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建设需要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我们的人民也需要讴歌先进典型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继陕西日报3月推出长篇通讯《秦岭忠魂——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田建国》之后,由新华社、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联合采访报道田建国的长篇通讯《生命,为人民燃烧》于7月9日新华社发了通稿,翌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报等报台立即全文登载或摘编刊播,随之,有10多家省报(电台)也相继转载通讯全文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愿乡镇干部都像他》。田建国的动人事迹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4日,陕西凤县银母寺村发生了一场山林火灾。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凤县坪坎乡党委书记兼乡长田建国在灭火中英勇献身。随之,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组成了由省上和中央驻陕新闻单位20多人参加的采访团。众记者跋山涉水,昼夜劳顿,察现场,访干群,宿农家,历时半月,采访200多人次,掌握了田建国同志平日大量的感人事迹。 “老记”们为英雄事迹一次次淌泪,也为发现这一重大典型而欢欣。大家把感情与激情凝注笔端,很快写出了报道田建国同志的长篇通讯《秦岭忠魂》,在陕西日报3月31日头版头条刊出。这一典型报道及其围绕田建国组织的大规模的文图报道,立即在全省产生了强烈反响,三秦大地掀起了学习孔繁森、学习田建国的热潮。对参加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说,这是一次不平凡的采访,是一次难忘的采访,诚如一位记者所言:“锻炼教育之大,感受体会之深,终生难忘。”为了使更多的采编人员从这次采访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陕西日报及时召开了报告会,让参与这次采访活动的部分记者陈述感想心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刊特邀几位参与采写的同志谈谈体会,以咨新闻界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长篇通讯《主人翁的信念——访黑龙江省副省长安振东》,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通讯。通讯见报后,人民日报编辑部和新华社编辑部,以及通讯的作者,分别收到社会各界以至国外读者的许多充满激情的来信,交口称赞这篇通讯。有的说这是人民日报1984年送给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通讯之所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就在于记者通过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歌颂了优秀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赤子之心;歌颂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慈母之情,从而挖掘并突出了“党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更离不开党”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5.
每年3月,中国的“两会”都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3年的“两会”以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尤为世人瞩目,因为这是中共十六大后的第一次“两会”,又是一次换届的大会。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这次“两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广泛好评。近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江绍高应本刊记者之约,就《人民日报》今年“两会”报道回答了本刊记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去年中组部有关同志在审阅孟西安等采写的《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原来这两位记者是随中央1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采访团到郭秀明的家乡惠家沟,晚上记者们回铜川市宾馆食宿,而孟西安等却不回城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聊天,又到郭秀明昏倒的地点查看,从而挖到了别人所没有挖到的感人细节。人民日报阅评小组在评点该报记者蔡小伟采写的《县委书记刹“三风”》(见2001年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一文时认为:“…  相似文献   

7.
张玮  李苒  李萌 《传媒》2000,(3):45-46
1999年2月6日,一个冒充《人民日报》记者,拼版盗印《人民日报》而骗取钱财的犯罪嫌疑人李凌落入了濮阳警方布下的法网。 借“报道”骗钱财 事情是这样的:河南省濮阳市有一家王卫生骨质增生研究所,所长王卫生研制出了专治骨质增生的特效药“骨痹痛外敷散”,并且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这引起了一个自称为《人民日报》记者李凌的注意。1998年4月,李凌来到王卫生的骨质增生研究所,递上了一张“人民日  相似文献   

8.
《让绿色家园更秀美——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纪实》这篇长达6000字,加按语、配题图的通讯,2002年12月22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显著位置,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秘书长所说:“这是人民日报编委会对草原生态建设的厚爱,是人民日报宣传内蒙古的一篇力作。”这是2002年报社领导的策划之作,是记者部领导、编辑、记者的通力合作,也是我们驻内蒙古记者对草原人民的真诚回报。高投入——行万里路,洒千滴汗,足迹踏遍大草原人民日报驻地记者怎样利用固有的地域、独特的思维、权威的版面,显著报道当地突出的问题,这是需要潜…  相似文献   

9.
一个栏目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机缘。对《人民时评》专栏而言,这个机缘就是2005年年初人民日报的编采分开,更进一步说,是人民日报这些年为落实“三贴近”不断推进的新闻业务改革。说这样的话好像有些自重其事。但这确实是人民日报能够开辟这样一个新闻专栏以及《人民时评》能够“高开好走”的背景和动因。自2005年4月在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人民时评》迄今已刊发了133期。回头看看,时评的发展,尚未辱没“改革”之名。在不久前的《人民时评》作者研讨会上,大家认为,《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贴近”,释放新闻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  相似文献   

10.
代表作:《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2001年4月24、25日人民日报)反响:中组部在审阅这篇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新华月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此文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最高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1.
赞“随手抓拍”江畅6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右上角刊登了一幅照片:题目早《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受到社内外的好评,被誉为“近期人民日报最好的一张真正的新闻照片”。这张照片是人民日报摄影部记者盂仁泉拍的。6月13日下午,总书记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在人民大...  相似文献   

12.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13.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是我国两大著名报纸。然而,人们对于历史上的《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却并不熟知。三十年代初,福建也出版过一份报名叫《人民日报》的报纸。那是1933年11月,驻守在福建的19路军将领陈铭枢、陈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他们召开有20几个省市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国工农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11月22日,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近读商恺《大地笔踪》一书,从“雁门关外”到“贺兰山麓”,从“海河去来”到“汾水两岸”,犹如登高望远,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驰神往之际,仰慕之心顿起,不禁勾起了久久贮于胸中的一桩夙愿——我终于拨通了商恺家的电话。见到商老,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地笔踪》这本书开始,我说:“看你的作品,觉得眼界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我喜欢写宏观的东西。”商恺说,“就是抓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萌芽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记者要做到眼界高,一是理论政策水平要高,二是知识要广博,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商恺1948年就当人民日报记者,五六十年代又当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77年重回人民日报当记者部主任,后来又应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理论功底、知识积累自不必说。每到一地研究一个问题,除了采访当地领导和群众以外,他必定要找一些专家学者来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作为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服务于民主政治所能产生的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重视。新闻界,自然是舆论监督义不容辞的主角。新闻记者肩上的担子也将越来越重。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在于代表人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作出反应,不仅在于揭露批评“官场”中还存在的某些消极因素以及不正之风等,其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舆论监督,还可以起到新闻自律的作用。人民日报去年12月19日登了吴昊的《谈记者的朋友》一文,今年1月8日又登了笔者的《也谈记者的朋友》。两篇文章尽管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18.
一、发现与表现闲暇,翻《唐诗鉴赏辞典》。偶见捧剑仆一首小诗:“青鸟銜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后人在注释中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艺术论》中一段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要。记者采写稿件首先也在于发现。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见了同行们发表的稿件,习惯问:“你这个典型是怎么发现的?”回答各有千秋。说说我写的《工地学法》短通讯是怎样发现  相似文献   

19.
在这次采写田建国重大典型报道中,自己感到体会最深的有两点:首先是感到田建国这一典型发现和报道的还是晚了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虽然田建国3月4日下午在带领群众扑救山火光荣牺牲后,不到一个星期省上就组织记者采访团前往凤县坪坎乡采访报道,当月这一典型就在全省推出。但从采访过程中和田建国整个事迹看,他扑救山火、救助他人的材料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是田建国生前工作和生活中的材料。采访期间,田建国的战友、同事、亲朋好友、坪坎乡的群  相似文献   

20.
观念与模式     
3月7日一早,我走进办公室就找报纸,想看看昨天“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消息。作为身在首都的一名女新闻工作者,对这件事怎能不关心呢。我首先翻开《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看到出自两位记者之手的两则新闻,各为100多字。主要内容是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到会祝贺。读罢,我对协会的性质、任务,不得而知。《人民日报》那条新闻中还提到“由中国记协主席团成员汪溪担任会长”。汪溪,好熟悉的名字,她是哪个新闻单位的?一时想不起来,急得我又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