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将一部戏曲和一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相同的内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恋情的发展都是在非现实的情况下,前者是通过梦以及人鬼来实现,而后者多是人与狐鬼精魅。两部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欲"和"色"进行了肯定和描写。并且,对女性的刻画笔墨尤其多,《牡丹亭》里杜丽娘一枝独秀,《聊斋志异》中众多女性色彩纷呈,她们的共同点是会主动寻求情感和欲望。通过挖掘这些共性,可以窥探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风潮,引起人们对婚姻,对人性,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出剧,这出剧是明朝时候的一位文学家写的。他叫汤显祖,他和西方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中国,一个生活在英国。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但都是在同一年离开人世的。  相似文献   

4.
论《牡丹亭》的人物格局和矛盾冲突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丽娘是<牡丹亭> 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_择偶自由-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听闻,极是年幼,是随外婆去赶集,路经戏园子,咿咿呀呀的乐音就飘进了耳朵,曲终散场,余音仍绕梁不绝,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动了,未晓其间韵味,只单纯地觉得好听.回到家里,寻来戏词,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后跟着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背,虽不会唱,却也觉得万般美好.不解词中意,记下之后,还得意洋洋献宝似地背给外公听,在家人清朗的笑声中,即便莫名其妙,却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相似文献   

6.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中的语气助词,在继承上古文言语气词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批新兴的语气词"么、那、呵、哩、呢"等。在语法功能上,有一部分语气助词的语法功能交叉,分工不甚明确。因为新旧成分的更迭、交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些语气助词虽然已失去了其主流位置,但并未立即在语言中消失,而是与新的语气助词共同使用。从上古汉语到中古、近代直至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系统一直进行着调整,不断有新成员涌现出来,同时也有成员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10.
吴文昭 《考试周刊》2007,4(32):28-30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情剧双璧"。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前人也对二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本文则选取了两剧中的配角红娘和春香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同和异,并分析了产生异的原因。可以说,红娘和春香,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个最佳女配角。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是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今天,以当代女性的眼光回望,穿越历史解构的合理性和当然性,对杜丽娘的喜剧命运进行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牡丹亭》的文化意蕴,应从"故事产地原型"、"牡丹亭原型"、"断井颓垣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等四个从未得到破解的"隐秘"入手,予以深入的文化解密,方能彰显作者鲜为人知的反理学、扬人性的深刻意图,系统把握作品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分析《牡丹亭》,我们总结出故事情节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中看出各个矛盾势力之间的冲突,以及各个势力背后具有的深层内涵。通过对人物行动元的归类,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在各个矛盾势力的冲突下,人物的性格也鲜明深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的价值,很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独到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