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间。这期间,媒体到  相似文献   

2.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两岸三地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相似文献   

4.
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汇莹 《新闻记者》2006,(10):46-49
媒体报道自杀事件,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稍加梳理,不难发现,仅自2006年以来,引起关注的自杀事件就有好几起:山西榆社贫穷父亲在儿子高考估出高分后却服毒自杀,北师大一博导跳楼自尽,福州市外来务工者陈某跳江自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跳楼自杀,广州某高校一周内三人坠楼自杀。这一幕幕悲剧提醒我们思考:媒体应该怎么报道自杀新闻?媒体能为预防自杀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6.
媒体"自杀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杀”更让人为之扼腕的呢?!生命是宝贵的,所以自杀是“非凡”的。而对于媒体来说,但凡“非凡”的事物都要纳入视野之内,因此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03年9月10日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两岸三地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末夏初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引爆了一场媒体狂欢。3月26日杨父身葬异乡之后,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立即将杨丽娟和母亲两位未亡人包围,数百条新闻连篇累牍,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辟出专题(陈力丹、刘宁浩,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新闻界》杂志,2007年第2期),一时间,平面媒体、广电传媒和网络上充斥着杨丽娟追星的报道,杨家母女也从此处于全国人民关注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9.
“杨丽娟事件”是前些时候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29岁的杨丽娟13年来苦追刘德华。今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刘德华,而杨父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刘德华见面翌日在港跳海自杀。此事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在媒体中,不乏坚持正确做法和  相似文献   

10.
能大能小     
佚名 《档案管理》2006,(1):89-89
一位信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还有大小的分别?”  相似文献   

11.
刘大勇 《新闻实践》2010,(11):63-66
近一个时期以来,自杀、凶杀等社会极端事件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死抗争”的新闻框架在此类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事实证明,“以死抗争”框架在唤起受众注意、制造情感共鸣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适用于“以死抗争”框架,不加选择和节制地使用这一框架,将使其传播效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2.
赖昌星前传     
在成为一件惊天大案的嫌疑主犯之前,他走过了怎样的道路?远华事件的喧嚣早已远去,是时候追问一些被忽略的问题了——远华案为什么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为什么发生在赖氏家族?又为什么“成就”了赖昌星?  相似文献   

13.
王洁群  王建香 《新闻界》2006,(6):61-61,114
继2005年“超级女声”的红火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之后,2006年的电视娱乐界更是形成了“梦想中国”、“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超级选秀”五大选秀节目共同争夺收视率的火热局面,并围绕着这些节日.形成了一个个纷纭的舆论漩涡。它们作为近年来小可忽视的文化事件,自然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读解.但从大众文化生产的角度柬看,其中最引人兴趣的问题依然是:它们为什么这么火爆?为什么能够老少通吃.收视畸高,广告如潮?它们究竟拨动了观众哪一根敏感的心弦,究竟掌握了哪种独特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露洁“致癌”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而作为又一条虚假新闻的出笼,它不仅给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无情的侵害,而且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我们不禁又一次诘问:为什么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网络媒体为何缺乏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产生了。有人问我“第一着棋走什么”,我说“需要集体研究”;又问“你个人的意见是什么”,我说“研究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其中更多的表现为对人类伦理思想的冲击。三年前,一场“克隆风暴”震惊全球,人们在争论、在深思“从自己身上克隆出的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对自然科学的挑战,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与此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也开始显现,诸如性的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等等,面对这一切,人们也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人们在思考之后,发现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问题的首要前提是…  相似文献   

18.
对今年“春晚”的评价,名学、北大教授孔庆东的章比较有代表性,其中一句话:“今年的春晚尤其完蛋,总体水准已经降到了20多年来的最低点。”给我印象最深。据一家名网站的调查,70%的人认为今年的“春晚”不好看。为什么央视花大力气、大本钱办的“春晚”,评价会如此之低?许多人认为还不如平常的一台晚会。难道是导演水平低?不!能导“春晚”的导演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导。难道是演员水平低?可我们看看“春晚”的舞台,星光熠熠,大腕云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白传之 《青年记者》2007,(15):28-29
以“电视鲁军”或“山东传媒”为关键词,利用G00GLE在互联网进行搜索,几乎没有符合条件的结果;而当搜索“电视湘军”、“电视川军”、“电视沪军”、甚至“电视苏军”时,都会得到数量可观的结果。尽管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科学的调查,但也足以令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诚然,山东的电视产业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山东电视产业似乎总也不温不火,“电视鲁军”尚未形成。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0.
欧阳询 《今传媒》2005,(9X):60-61
创建“面对面” 谈到王志与“面对面”栏目的关系,有人好奇地问,王志为什么会来“面对面”?,言外之意是,有了“面对面”才有了王志,但实际上是有了王志才有了“面对面”,王志是这一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