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汉武政治的开放并非“独尊儒术”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帝时期,随着军功集团退出历史舞台,汉武帝一方面着手对汉初统治思想进行调整,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另一方面,为弥补军功集团衰落后留下的政治空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向社会广招人才,一时间,“群士慕向,异人并出”,使汉武政治呈现出显著的开放特性。一直以来,学界都将武帝时期的这种政治的开放特性,归结为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事实上,汉武帝独尊儒学,实际上是独尊《公羊》学,公羊学属齐学。齐学的权变特征,与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个性是十分合拍的。汉武用人,绝非“独用儒生”,所谓“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是汉代所崇尚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在取士制度上的反映,并不能因此将武帝政治的开放理解成“独尊儒术”的产物。充其量可以说,“独尊儒术”开武帝政治开放之一途。武帝政治开放归根到底是将政治从汉初军功集团的独霸状态中开放出来,但又并非向全社会的开放,而只是将政治的军功集团独占向皇帝个人专断的让渡。  相似文献   

2.
秦王朝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禁止其它学说,使得秦朝儒学暗淡沉寂。西汉初立,在高祖君臣对秦亡的反思过程中,经儒士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努力,儒学得到了初步复兴。但是,由于当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儒学并未立即被定为一尊,取得主导地位的是黄老学说。儒学经历了与黄老学说的长期激烈斗争之后,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汉立国初年,积贫积弱,统治者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清净无为,与民休息。历经近70年的发展,到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淮南子》作为一部旨在提供治国思路的书籍,试图总结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轨迹,运用道家思想理念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使它遭受了成书后的冷遇。但武帝末年重归黄老之治的历史证明,《淮南子》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巩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汉继秦兴,刘邦拉开文化自由的大幕,百家学术得以恢复和发展.武帝即位,执行文化开放政策,西汉文化趋于繁荣.西汉后期,儒学独尊的政治实践导致文化封闭,使西汉文化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百家学术迅速衰落.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刑名之术,至汉武帝,才确立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为汉武帝采纳的“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为了巩固西汉政权,把“儒术”抬到“独尊”的地位,提出“君权  相似文献   

6.
宋若涛 《学语文》2010,(5):33-33
从西汉“独尊儒术”思想的实施,到明清时期“西学东渐”思想的出现.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已经在中国延续了两下多年。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及以法独尊焚书坑儒的秦朝,儒学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西汉王朝的建立给了它一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机会。儒家思想对西汉文人的影响从弱渐强最终到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一统局面,从而对西汉王朝的兴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儒学家派由孔子创建于春秋末期。儒、道两家可谓是创百家之首。到战国初期,儒、墨已成为“显学”。战国中期,儒、墨、道成为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但是在政治上,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儒术,却到处碰壁,其学说始终未为诸国统治者所采纳。直到西汉武帝时才得以“独尊”,成为国学。自此以后,二千余年来,虽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儒家却一直独领“风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试从先秦儒学的本质、战国的社会特点、儒学的自我完善、西汉时期的政治需要诸方面来探讨儒学直到西汉才得以“独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独尊儒术”究竟是如何具体实施的?本认为,西汉王朝的选举制度以儒术为精神导向,以利禄为物质诱惑,既吸引大量士子通经入仕,又籍此激励法吏阶层的升迁与儒化,因此成为独尊儒术施行的主要途径。章通过对贤良方正、孝廉、博士及博士弟子三个主要选举科目的考察,揭示了儒术在雅化与俗化层面被尊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汉代自武帝“独尊儒术”,所谓“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经典便获得了独尊地位。但究其实,在武帝时最受尊崇且政治地位最高的,却只有《春秋》,亦即《公羊春秋》。如《汉书·儒林传》云:“武帝时……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相似文献   

11.
丧葬制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折射,作为帝王丧葬制度内容的兵马俑从葬,秦朝与西汉两朝尽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构成内涵,从葬布局,艺术风格等方面却同诸多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历史化渊源不同,秦楚化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价值体系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汉政论散文的兴盛既是对先秦以来诸子论政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汉代新的政治形态的产物.西汉政治较为开放,君主鼓励为臣者发表各种不同观点,而西汉今文博士制度的设立,使得廷议之风更加兴盛,而这正是政论散文兴起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唐诗的发展降至中唐大历年间,齐梁诗风学滥,创新求变成为贞无以后诗坛的最强音。韩愈顺应时代的潮流,率先更新诗歌,其诗瑰奇险怪意象的成因很多,既有时代的客观要求、艺术的迁延渗透,更有诗人主观精神失辐射和诗人执着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一生既不断地以中学比附西学,又对此作法多次提出批评,这既可视为近代学人在中西文化发展,融会中的一种宣传策略,又证明了人类文化的精神相通性,但是,它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着重于物象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其中南齐名美术批评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对当代室内设计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设计师如想重新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化,需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16.
《毛诗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注体训诂专著。毛亨注解词语,也串讲文意,涉及到许多语法现象,反映 出西汉初年人们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观念。本文拟从句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毛传》,描述汉代初年汉族句式的某些面貌,评说《毛传》对句法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范畴,它和美学中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宋代棉拙的《山水纯全集》深受中国古代气化哲学的影响,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画学思想,本文从气之理、气之势、气之全三个方面试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汉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适应时代政治的需要,提出了各种政治思想和主张。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无论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大一统理论,还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君、臣、民关系,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说是当今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