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作者,对梁代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他擢赏文士、结交文人、亲自进行诗文创作,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邹浩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谏臣,也是著述甚丰的作家。他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时弊提出了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认为诗歌除了内容和技巧之外,要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诗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好诗文。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南朝帝王大都爱好、提倡文学,招揽文士,自身勘于创作,成果颇丰,并且积极倡导文学活动,为文士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文学的重视,既是魏晋文学风尚与江南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但他们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政策,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在他们创作倾向引导下,南朝文学普遍地追求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这种对文学形式的研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是南朝文学的鲜明特征,也是它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时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广泛交游是李调元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他与袁枚、赵翼、蒋士铨等性灵派诗学大家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又与纪昀、姚鼐、邵晋涵、余集、程晋芳等四库馆臣诗文往来频繁。此外,他还与一大批朝鲜文士保持有诗文往复。这种广泛的交往与他诗歌创作关联密切,对其诗歌内容、形式等都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了翁贬谪湖南靖州期间是他学术研究与诗文创作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他在学术和创作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这一时期奠定的。靖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与人文氛围为魏了翁治学与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当时广大士大夫阶层求真向善的共同追求使魏了翁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靖州因此也由一个荒远之地一夜间仿佛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严羽不仅擅长诗歌评论,而且也积极投身诗歌创作,留下很多诗歌作品。在严羽当时和身后不少人批评他诗论甚高,而创作一般。其实,诗歌理论作为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会对具体的诗歌创作产生指导作用,而创作体验也会给创作理论奠定基础。沧浪诗话在精神面貌上与严羽的诗歌创作有诸多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一生好学,有俊才,善诗文,尤擅长于描写山水。其诗文风格清新,当时有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号称“吴均体”,足见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之大。《与朱元思书》是他写给朋友的书信,现在我们见到的已经不是当时的全文,但是,流传下来的这140余字的短文把从富  相似文献   

10.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历经梁、陈、隋三朝,身居高位却不婴庶务,佞信佛释却为"狎客".江总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被称为一代"文学辞宗".考其年谱及诗文纪年,对研究江总思想与诗文创作以及陈代诗歌创作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梁立国与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有重大联系。如果说在梁武帝废嫡立庶事件中,萧詧对梁中央产生离心倾向是后梁建立的远因,那么,萧绎、萧詧叔侄内阋中,萧詧败北投附西魏则是后梁建立的近因。在梁末萧梁皇族争权夺位的内乱中,萧梁国力日下则是后梁建立的根本原因。另外,萧詧政治上的不成熟也与后梁附庸性质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后梁实是萧梁皇族政治斗争悲剧的恶果。  相似文献   

12.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重要的文人团体,包括谢眺、王融、沈约、萧衍、范云、任昉、萧琛、陆倕八人.他们是永明体新诗的倡导与实践者,也是齐梁文学新变的完成者.他们的山水诗、公宴诗、咏物诗成就甚高,其奏疏、序论诏铭、书文碑领、辞赋等文体也代表着齐梁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竟陵八友"倡导文学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重视文学的抒...  相似文献   

13.
何逊二题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刘孝绰忌恨何逊。从何、刘酬和及赠答诗来看,二人是相交甚深的知己。颜之推不喜欢也不理解诽谐文章。“(忄画)(忄画)不道车”并非忌恨之句,而是嘲谑之语。从萧衍不喜四声及沈约、何逊等人行车来看,《太平广经》引载的萧衍君臣作叠韵故事不可能发生,何逊出生寒族,性格孤傲或许就是梁武帝“何逊不逊”之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筠的文学创作活动与萧梁立国相始终,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作为昭明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命运也随着梁代政治的变迁而时有起落。王筠在唱和诗创作中确立了同韵自和方式;在闺情题材方面与沈约、萧统的风格接近,具有语言清丽、音声婉转、风格柔婉细腻、长于经营末句的特点。其“一官一集”体是按任官顺序编定编年体系列文集的典范,开创了文集体例史上的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5.
刘峻《广绝交论》明指到洽兄弟,实指梁武帝萧衍。萧衍齐末在雍州起兵,与荆州萧颖胄集团结成联盟,取得灭齐之战的胜利。然而荆雍两大集团间始终存在矛盾。天监三年,曹景宗等坐视原属荆州集团的司州刺史蔡道恭被围而不救,致使蔡于城中病死、司州陷落,便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刘峻因为得罪萧衍而仕途受阻,对萧衍衔怨很深,于是作此文暗讽。  相似文献   

16.
梁祝故事属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完全可能无中生有,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改造,其流传过程也就是创作和加工的过程.南北朝至唐的现存文献未见有言及梁祝事者,旧传<金楼子>、<宣室志>有相关记载之说不足为信.由<五代史补>关于李涛歇后诗的纪事中言及"梁山(伯)"的记载可推断五代时已有关于梁祝的传说.梁祝故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见诸诗词当中,在元明清时期经后人不断加工演绎,于元曲、传奇当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7.
令是下行公文中的一种,以简炼朴实为风格特征。但魏晋以还,在唯美思潮和贵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令文与其他公用文体大多成为文士炫才耀博的载体,以典雅藻辞为美,此风至南朝尤甚。《文选》“令”类唯选《宣德皇后令》一篇,是任日方代宣德皇太后王宝明劝萧衍进位梁公而作,实质是劝禅文。禅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主要转移方式,劝禅文则是这一方式衍生的文体之一。任日方先后代拟有多篇以萧衍为对象的劝禅文,但因所代的名义作者身份和写作时间不一,笔法各各有异,都恰当地展示了名义作者与萧衍的关系,并涂上了作者与萧衍特殊关系的心理色彩。  相似文献   

18.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梁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之后,由于皇帝本人的提倡和大批宫廷文人的响应,宫体诗在陈后主和隋炀帝的宫廷中也先后得到广泛流行,余波至初唐始绝。因此,宫体诗在历史上共延续了近一百年之久,成为这一百年间诗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萧梁五礼制度历经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的确立期,普通六年至中大同年间的佛化期,以及太清、承圣、太平年间的反思批判期。萧衍、萧统、沈约、任昉、徐勉、陆倕、到洽、张缵等诸多文坛名士主导或参与议礼、制礼事宜,深湛的礼学修养与经学根底渗透到创作中来,进而对文运变转产生深刻影响。萧梁文坛随着五礼制度的沿革,先后呈现梁初崇典尚雅、中期典丽分趋、末期文道相分的阶段性特征。萧纲针对五礼制度化过度干预文事创作的弊端,主张文学娱情审美功能与载道宣教功能的彻底疏离。萧绎在梁末乱局中重新标举忠孝治国,深入批判文道相分的弊症,试图走出文道相合的折中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