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贝塔斯曼--这一来自德国的媒介巨头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例外.6月中旬,媒体传来消息,贝塔斯曼将关闭其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在全国的36家门店.这距离贝塔斯曼1995年与上海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和1997年在上海建立读书俱乐部、进军中国出版市场刚刚13载.从市场营销的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的得失荣辱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
论专业化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蕾 《编辑之友》2002,(4):27-29
据贝塔斯曼中国首席代表刘激扬透露,贝塔斯曼已经和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将由贝塔斯曼买断中国图书的版权,然后组织翻译出版,通过其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进入西方人的阅读视野.  相似文献   

3.
黄育海小档案 资深出版人.1981年大学毕业,做过三年杂志记者,后进入浙江文艺出版社,几年后担任副总编辑,1 998年调至浙江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辑.2001年,黄育海自砸国企"铁饭碗",辞职进入贝塔斯曼咨询有限公司担任业务发展总监,同时任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总编辑,兼任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编辑部总编辑.2004年,创办了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2007年8月任《书城》杂志社执行主编.  相似文献   

4.
从1995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到2008年7月底全面退出,国际图书大鳄--贝塔斯曼结束了在中国13年的经营历程.13,这个在西方并不吉利的数字,似乎在贝塔斯曼身上得到了应验.  相似文献   

5.
李莉 《现代出版》2005,(4):38-40
2004年,在图书的总发行权对民营资本放开,“二渠道”扶正的大背景下,书业界有一个公司格外引人注目——全面模仿贝塔斯曼“书友会+网上书店”模式的上海九久读书人化事业有限公司。它先是在众多作家名人的簇拥之下热闹登场,年末《出版人》杂志和新浪网共同启动“2004年度中国书业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其董事长黄育海又获得了年度分销商候选提名。更让普通读记住九久的是它大规模的“洗楼扫街”运动。俱乐部成立后,九久对江浙沪一带的学校和写字楼逐家展开会员招募,掀起一阵阵的“九久”热。由于九久读书人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育海曾经是贝塔斯曼亚洲出版总编辑,而九久公司现在的运作模式又基本和贝塔斯曼如出一辙,因此九久的做法让业内很多人怀疑是对贝塔斯曼的全方位克隆。但是,黄育海先生在接受记采访时却语出惊人:“九久就是要推翻贝塔斯曼模式。”究竟是克隆还是颠覆,从模仿到推翻,九久要经历怎样一条艰难的道路呢?作为民族书业的一个代表,九久的大志的确让人景仰,但是笔仍然试图理性地分析九久是否已经具备颠覆贝塔斯曼模式的实力,能否走一条本土化图书俱乐部发展道路。我们所期待的是这样一个热闹登场的图书俱乐部,它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能否为本土化图书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贝塔斯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尔霍夫来到中国。他说,贝塔斯曼过去几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发展俱乐部上,从现在起,要把在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广播电视领域。现在在做一些基础设施,包括热线服务和服务中心。在图书日渐饱和之时,贝塔斯曼决心进军广电领域,2001年2月,贝塔斯曼就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私人电视集团RTL。今年2月,它又与中国榕树下  相似文献   

7.
继6月13日宣布关闭旗下的36家门店之后,贝塔斯曼中国总部7月3日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即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在华的全部业务。并且从7月7日起将不再接受新的订单,网上订购、目录订购也将停止。在全球都有着重大影响的出版传媒大鳄在中国的图书业务开展方面遭遇财务困难,直至关门大吉,消息传来业界叹息,其150万会员也显得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图书的未来———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经营策略一瞥·朱诠·德国的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出版企业。该公司的前身是C.贝塔斯曼于1835年创立的贝塔斯曼出版公司。初期主要出版神学书和教科书。1928年开始出版文学书。1971年,贝塔斯...  相似文献   

9.
1995年 2月 ,贝塔斯曼巧妙进入中国 ,与上海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一家科技图书公司以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两年以后 ,成立贝塔斯曼书友会 ,当年吸引 30多万人入会。2 0 0 1年贝塔斯曼宣称自己的会员已达 15 0万人 ,消息公布 ,我国出版界一片哗然。贝塔斯曼引起我国出版界以及出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深层次原因是 ,此时中国正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上 ,出版人的心情颇不宁静 :一方面急切地想了解外边的世界 ,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 ;另一方面 ,面对来自国外出版媒介巨头的挑战不由自主地感到忐忑不安。现在 ,喧嚣与…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图书的贸易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响.清政府对图书进口的控制主要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对图书进出口税收的调整或免除,有利于图书进出口贸易.表1.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年初,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全资的广东联合图书发行公司成立,而后台湾康轩文教集团也在南京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5月20日全球著名传媒企业贝塔斯曼所属的贝塔斯曼直接集团通过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进入中国图书分销市场的批发许可证。业界观望已久的外资终于  相似文献   

12.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  相似文献   

13.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从1996年贝塔斯曼书友会抢滩上海,到2000年中图俱乐部“叫板”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一度被业界人士炒得沸沸扬扬,也始终是业界关注的一个话题。许多图书俱乐部轰轰烈烈地登台,又悄无声息地退场。潮起潮落之间,留给读者的是一些响亮或黯淡的名字,而弄潮儿们却在思索中多了些稳重,在盲目跟风过后寻找着自己的特色资源和可持  相似文献   

15.
进驻中国三年的德国贝塔斯曼公司与北京邮政签署合作协议,凡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会员,今后想要买书,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去邮局办理汇款手续,只要在家中打个电话告知所要的书名,送书、收款等全由邮局包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贝塔斯曼图书邮购的先付款后见书的交易方式,也被先见书后付款所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出版业相比较,中国出版业日前存在以下差距: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作新闻出版业,存在巨大差距;在规模经营和综合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在文化与文字上有巨大差距,中文出版物市场不可能太大;人才素质的差距很大,我们缺少会调查策划、懂生产营销、能上机上网、会用一种以上外语书写、会话的复合型的人才;最根本的差距在综合国力上。对中国这个市场,西方大的跨国公司是不会放过的。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公司,已经在上海立足。它的读者俱乐部曾以猛烈的促销攻势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另外,我国的一些…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  相似文献   

18.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2008年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其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零售店于月31日前全部关闭,负责书友会和BO业务(网上业务)的直接集团(注:属于贝塔斯曼子公司,  相似文献   

19.
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悬疑作品为主,主要读者群是工作节奏快,  相似文献   

20.
贝塔斯曼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5年,卡尔·贝塔斯曼在德国创办了一家出版社,成为今天贝塔斯曼集团的开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贝塔斯曼开始飞速发展,创立了图书俱乐部的基本概念,并从家族式公司向规模化发展。1962年,它在西班牙成立图书俱乐部,这是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到20世纪70年代时,贝塔斯曼已经成为一家集音像制品俱乐部、音乐、影视和出版社四大经营板块于一身的股份公司,奠定了向综合文化媒体前沿挺进的基础。80年代初,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贝塔斯曼抓住机会,进军美国。90年代,战略重点转入东欧和远东地区。至此,贝塔斯曼全球化、多媒体发展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