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贝塔斯曼死了的论调在媒体和读者中间蔓延,散播的其实是与元信息背反的反信息:贝塔斯曼活了。活在读书界、出版界、传播界心中。而贝塔斯曼孕育的传播观念,正随着昔日贝塔斯曼人在中国出版和传播格局中或多或少地接力传承。  相似文献   

2.
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悬疑作品为主,主要读者群是工作节奏快,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  相似文献   

4.
贝塔斯曼关闭中国书友会,引起诸多议论。如果从中国书业的角度来看,当一位同行退出竞争,仍旧坚守阵地的就成了胜利者;如果站在中国书业之外来分析,关闭中国书友会不过是贝塔斯曼战略转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贝塔斯曼关闭中国书友会,引起诸多议论。如果从中国书业的角度来看,当一位同行退出竞争,仍旧坚守阵地的就成了胜利者;如果站在中国书业之外来分析,关闭中国书友会不过是贝塔斯曼战略转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从1995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到2008年7月底全面退出,国际图书大鳄--贝塔斯曼结束了在中国13年的经营历程.13,这个在西方并不吉利的数字,似乎在贝塔斯曼身上得到了应验.  相似文献   

7.
1995年 2月 ,贝塔斯曼巧妙进入中国 ,与上海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一家科技图书公司以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两年以后 ,成立贝塔斯曼书友会 ,当年吸引 30多万人入会。2 0 0 1年贝塔斯曼宣称自己的会员已达 15 0万人 ,消息公布 ,我国出版界一片哗然。贝塔斯曼引起我国出版界以及出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深层次原因是 ,此时中国正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上 ,出版人的心情颇不宁静 :一方面急切地想了解外边的世界 ,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 ;另一方面 ,面对来自国外出版媒介巨头的挑战不由自主地感到忐忑不安。现在 ,喧嚣与…  相似文献   

8.
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集团———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时,继承了德国人“务实、稳健、理性、不事张扬”的做事风格。当人们的眼光都被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国际传媒公司吸引时,贝塔斯曼却偏居一隅,在中国政策允许的空间里寻求边缘突破。经过近10年的潜心运作,贝塔斯曼已经把整个业务链引进中国。全球化、跨媒体发展贝塔斯曼最初以出版书籍起家,它出版的百科全书早已是德国名牌产品。除此之外,贝塔斯曼广泛涉足各种传媒领域。从贝塔斯曼扩张的历程可以看出,其特色是地理覆盖的全球化、业务覆盖的多元化。他们认为,媒体不能只盯着自己碗里…  相似文献   

9.
观点摘要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苏勇:中国企业能从贝塔斯曼事件中获得的启示;金国华:成本、价格、购书习惯是贝塔斯曼“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进驻中国三年的德国贝塔斯曼公司与北京邮政签署合作协议,凡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会员,今后想要买书,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去邮局办理汇款手续,只要在家中打个电话告知所要的书名,送书、收款等全由邮局包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贝塔斯曼图书邮购的先付款后见书的交易方式,也被先见书后付款所  相似文献   

11.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失败,并不必然证明其运作思路的失败,更不足以反衬那些生存者的成功。贝塔斯曼的离去留给中国的读书人无限思索。当营销模式陈旧、公关反应迟钝、忽视网络开拓却热衷于实体门店的扩张逐渐成为人们解读贝塔斯曼中国败局的共识,其实还应该好好思考的是,贝塔斯曼最值得让人学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2008年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其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零售店于月31日前全部关闭,负责书友会和BO业务(网上业务)的直接集团(注:属于贝塔斯曼子公司,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最近业界纷纷议论的贝塔斯曼事件,其实早在3月份本刊就发了封面文章<贝塔斯曼俱乐部将被出售?>.当时从英国<金融时报>获悉,贝塔斯曼计划出售除德国以外的图书俱乐部,也就是书友会,并把精力集中到增长更快的广电业务上.这是新任CEO哈特穆·奥斯特洛夫斯基(Hartmut Ostrowski)上任,并来中国考察之后,对600多位董事宣讲的全球战略调整计划.  相似文献   

15.
据西方一些趋势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下一个世纪的世界重心将由欧洲转向亚洲,于是一些有远见的跨国大公司纷纷来到亚洲探路。德国贝塔斯曼捷足先登,于3年前来到上海,与中国科技图书公司联手合作,组成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作出5年内只投入,不赚钱的打算,专心经营图书俱乐部。那末在中国这块被西方人看作尚待开发的图书大市场上,贝塔斯曼是如何运作的呢?请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董事会编样顾问、台湾符芝瑛女士披露的一 些内情。  相似文献   

16.
继6月13日宣布关闭旗下的36家门店之后,贝塔斯曼中国总部7月3日宣布终止其中国书友会,即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在华的全部业务。并且从7月7日起将不再接受新的订单,网上订购、目录订购也将停止。在全球都有着重大影响的出版传媒大鳄在中国的图书业务开展方面遭遇财务困难,直至关门大吉,消息传来业界叹息,其150万会员也显得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贝塔斯曼--这一来自德国的媒介巨头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例外.6月中旬,媒体传来消息,贝塔斯曼将关闭其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在全国的36家门店.这距离贝塔斯曼1995年与上海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和1997年在上海建立读书俱乐部、进军中国出版市场刚刚13载.从市场营销的的角度来思考,其中的得失荣辱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年初,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全资的广东联合图书发行公司成立,而后台湾康轩文教集团也在南京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5月20日全球著名传媒企业贝塔斯曼所属的贝塔斯曼直接集团通过与辽宁出版集团合资合作的方式,取得了进入中国图书分销市场的批发许可证。业界观望已久的外资终于  相似文献   

19.
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德国总理科尔首次访华,贝塔斯曼作为访华团成员来到中国,同上海有关方面探讨媒体合作业务。  相似文献   

20.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曾在贝塔斯曼担任书友会总编辑、现任99读书人俱乐部总经理的黄育海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总结贝塔斯曼在中国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是:书友会的营业模式要求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就贝塔斯曼来说,这起码要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