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知名杂志,美国《时代》周刊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的读者。《时代》周刊以其独特的"封面故事"形式,报道各种新闻事件,帮助读者了解全球新闻资讯。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是《时代》周刊关注的对象,在其丰富的"封面故事"中,也包含了诸多对中国形象的介绍,在将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封面是期刊最直观的形象“代言人”和内容的浓缩展现,体现期刊的整体风格、编辑方针和主打卖点.《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本文从其作为国家级画报的特殊定位出发,分析其各时期的封面影像特征及变迁的影响因素,解读时代烙印下的中国脸谱.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linglei”(另类)来形容他们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南方都市报》主办)授予李辉"2006年度散文家"奖项,授奖词为: "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实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围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qinglei”来形容他们的崛起。这里的“另类”一词其实是一个英文词“alternative”的意译。今天《时代》周刊又把这个词从中文音译回去,也是给了21世纪初的中国的变化一个有趣的注脚,这一报道其实显示了近年出现在中国的“新少年写作”崛起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经浮上了台面。中国少年的文化经验已经变成了中国的全球化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精英女性总是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她们的形象与社会赋予的身份预期不符,本文试图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形象转变,探讨精英女性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活动国际化趋势正在乘势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也在快速崛起。期刊业有一句行话:"赢封面者,赢天下。"如何在封面故事上做出特色,以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业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选取2012年度美国《时代》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试图以故事内容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期从美国期刊业丰富经验中找到缩小差距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王溪  周双 《编辑之友》2011,(12):70-72
"封面报道"这一提法来源于美国《时代》杂志所创的"cover story",国内也有研究者将其译为"封面故事"。封面报道,是杂志内页所详细报道和论述的组合式文章,用醒目标题配以照片、图片在封面上突出展示。我国杂志封面经历了从较为单一的美化功能到兼具美化、导读、宣传主  相似文献   

12.
孟志军 《今传媒》2007,(9):0-41
封面、标题和目录.封面是一本杂志的脸面,代表着杂志的形象、气质与宣言.期刊封面除了具有保护杂志内页的作用之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推销杂志.封面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无疑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边沿是它的刊物标志红色C,是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醒目.《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图片,都是从几百张候选图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乎都是自然地理的内容.例如2004年12期的封面中,有八期都是以自然风光做封面.很少以人为主题做封面.只有在2004年3月推出的国花、国鸟、国树、国石专辑,封面是一个女模特裸露的后背,后背上面印有鲜花,一改过去的严肃庄重的风格,很像一本流行的时尚杂志.  相似文献   

13.
章骞 《青年记者》2012,(8):70-71
第一本“男性杂志”即是1933年在美国创刊的《Esquire》,它体现了现代男性主义,或可称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男性主义”.《Esquire》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大部分男性杂志依然在追随《Esquire》的步伐.①《Esquire》是如何建构男性形象的?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又是怎样的?本文拟从《Esquire》杂志的封面形象来切人,研究《Esquire封面男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姜梅  张桂弘  高毅  王艳秀 《编辑学报》2020,32(3):274-277
为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封面及封面故事的设计与传播, 结合《含能材料》的封面工作,讨论封面论文遴选、设计、二次传播等问题。选取重要论文与代表性论文作为封面,将地域文化与经典图片融入封面设计,经专业化的深度加工,设计反映论文内容、代表期刊特色的封面及封面故事,通过封面故事的立体化传播,实现论文的多次传播。结果表明,通过生动、形象的封面故事可增强论文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促进科技期刊传播科技成果的同时,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封面报道是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是整本期刊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报道,对《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4—2013共10年的《时代》周刊封面报道,每月抽取一份样本,并对获得的120份样本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迎接新世纪,展现新风采。《图书馆学刊》在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征程之后,于新世纪之初突破了原有的单色调普通16开本设计风格,改以彩色封面、大16开本出版发行。2001年是《学刊》新的起点,手捧全年的《学刊》,我们惊喜地看到,《学刊》无论是外观形象还是它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一个“新”字上。1新的形象对于任何一种期刊,如果仅从由“小”到“大”这一形式上的变化来看,也许还不足为奇,但《学刊》的变化却不仅如此。1.1封面设计典雅封面是期刊的外表形象。封面的构想、形象、色彩、表现…  相似文献   

18.
《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中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新闻周刊。它一直保持着对美国及世界时政的敏感体察和密切关注,主要刊登硬新闻和调查性报道,每周讲述当权者之间没完没了的斗争,一派男性化新闻风格,与美国新闻界那种注重煽情、娱乐、隐私、消费的女性化新闻风格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在它的封面故事中,男性面孔占据绝对多数的事实,更是这种男性化新闻风格的标榜。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时代》中关于女性题材的报道不断增加,其封面的首席位置上也出现了更多女性形象,我们将它称为女性封面。  相似文献   

19.
杨家海 《传媒》2018,(6):71-7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媒体"应该是都市报弯道超车的最后时机.面对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华西都市报》立足未来,瞄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打造了封面传媒公司.2016年,《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传统媒体与世界的联接力减弱的背景下,其重新打造的这一全新的互联网产品,被期待于承担起重新联接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尤浩 《中国出版》2012,(18):53-55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美英等国媒体正式播出,从此开启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公关时代。在欧美主流媒体上也首次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掌握话语权的铿锵之声。如何通过积极改变传统话语体系来消除东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改变近百年来西方对传统中国的"积贫积弱"的偏见,将是今后系列形象宣传片制作、传播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