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荊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卿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荊轲和而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王》一文讲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刚毅深沉、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千载而下 ,犹令人感奋不已。每读此文 ,便为那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悲壮美所感动、所振奋 ,一种超凡脱俗的凛然之气顿生于胸中。最让我激动不已、唇齿留香的要数荆轲的慷慨悲歌了。课文写荆轲入秦行刺、燕太子为他送行的情景时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  相似文献   

3.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大人”的释义,古今注家罕有得其要领者。王逸注谓“大人”乃“贵戚也”;五臣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①王注是望文生训;五臣之言又语焉不详。先秦、两汉,大人为妇女之尊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末,记叙高渐离故事,于“家大人召使前击筑”句  相似文献   

4.
易水河边,千余人身着白色袍帽,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一袭襦袍随其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死聚散兮弹指问,壮志不酬兮誓不返。”继而诀别而去,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始终不曾回头。  相似文献   

5.
古道之上,西风卷沙,易水河边,千余人身着白色袍帽,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一袭襦袍随其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死聚散兮弹指间,壮志不酬兮誓不返。”即而诀别而去,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始终不曾回头。  相似文献   

6.
安民 《考试》2011,(Z2)
例: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稀世国宝“筑”湖南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高中《语文》第6册《荆轲刺秦王》中有“高渐离击筑”的句子。那么,“筑”为何物?教材未作注释(见1991年版第164页)。但根据下文“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等记述,以及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可知“筑”为我国最早的...  相似文献   

8.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9.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10.
断魂筑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相似文献   

11.
送董邵南序     
燕赵①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之以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②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③者乎?为我谢④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序@韩愈①燕赵 :战国时七雄并立中的二个国名 ,唐代时均属河北地。 ②望诸君 :乐毅去燕之赵 ,赵封之于观津 ,号望诸君。 ③屠狗 :荆轲至燕 ,爱燕之屠狗者高渐离 …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3.
《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传后面,附了高渐离的传,使得荆轲刺秦王的精神与意义得到更饱满的延伸。高渐离的行刺方式,比荆轲更不可能成功,行刺的准备过程更为悲苦,但却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志同道合者薪尽火传的反暴政奋斗,展现被压迫者永不屈服的意志,显示了司马迁的反秦反残暴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多次羞辱他,积仇很深。太子丹回国后,千方百计聘请著名剑客荆轲,打算入泰国刺秦王。为了诱使秦王接见荆轲,太子丹假装献地,备下督亢一带的地图;逃亡在燕的秦将军樊于期是秦国缉捕的对象,他又自愿割下头颅。太  相似文献   

15.
刺秦忆     
剧情背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王赢政欲统中原。他拆散了燕赵联盟,夺取燕国诸多城池。燕国的太子丹原留秦国当人质,见秦王野心之大,又豪夺燕国疆土,于是偷偷潜回燕国。太子丹痛恨秦王,一心要为燕国复仇。一个破釜沉舟的计策在他心头油然升起,他在找寻一个人,一个能够刺杀秦王的勇士。此刻一个人进入了他的视野,他——荆轲。燕国的命运,秦国的命运,天下的命运都压在荆柯身上,他将如何面对眼前的这一切……肖恒同学将为你演绎一段现代版的荆柯刺秦……一、燕丹计秦军压境燕国……睁开眼,又是新的一天。想我刚到燕的时候,与高渐离、狗屠他们…  相似文献   

16.
千古风流     
荆轲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专诸、要离、庆忌三大刺客齐名。然唯独荆轲被人们千古传颂,为什么呢?就因为他具有勇于牺牲自己拯救国家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我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让学生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的课上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笔者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20.
“插说”是个笼统的叫法,其中有插叙、补叙,也有插入的议论。例文中的插说都用横线画出。 [一]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威严的秦王与荆轲“还柱而走”,像是捉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