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保守之回归如果说古典之“追寻”和“重温”至少对我而言似乎仅具有仪式性的意义,那么所谓“保守之回归”则在我工作的政治哲学场域中呈现为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和对象.设想后人撰写近10年来中文政治哲学之历史,“保守(主义)之回归”一定是不可或缺甚至必须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的一章.颇为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现在所谓“儒家自由主义”也放在保守主义的谱系中,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在20年前就已经是一位“保守主义者”了.不过在我看来,晚近兴起的这一轮“保守之回归”无论在智识探究的深度上还是在价值诉求的力度上都已经不是一般所谓“儒家自由主义”所能够牢笼的了——价值诉求上的力度不论,这里所说的智识探究的深度当然是指对包括保守主义在内的西学之了解上的丰富性和系统性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圣哲们立足系统整体自然观,确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理念,系统地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邦本”。为此,政治上要“平政爱民”,经济上“富民”。  相似文献   

3.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循着苏格拉底追寻最高正义的脚步,发现了古典政治哲学的真理即“自然乃万物之尺度”。依“自然”而论,最好的政体则在于哲学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哲学王”的统治。然而,因哲学仅关心真理、政治仅关心意见之故,这种政体只能依靠机缘而实现,这就注定了古典政治哲学因其政治理想主义特质必然走向衰落。而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也就是“自然”这一标准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老子》政治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采取一种“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是消解掉自我的主体性,以百姓和天下为自我,以无私来达成大全。这种政治逻辑之所以是有效和可能的,乃在于其取法于天地,以最好的政治时代为蓝图,以圣人之所为为准则,以自然而然的结果为效果。这样,因其无自我,故能无为,而无为就意味着无不为,那么,“自我消解”的政治逻辑就必然会带来最理想的政治结果。  相似文献   

7.
哲学方法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方法,本文从写意方法出发探讨了“代替型”政治与“代表型”政治的权力来源、合法性基础、权力运行机制以及二者与政治宽容的关系,并分析了从“代替型”政治到“代表型”政治转化过程中政治宽容产生的条件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复。  相似文献   

8.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哲学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哲学精神”反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陈旧,覆盖面小,方法手段单一、简单化等问题。指出把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在教学中不仅提高大学生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而且培育其哲学精神,使之成为他们思维不断创新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从“实践哲学”的意义上探讨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加深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层面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于富有实效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认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与《论李维》中展开的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的政治宣言。其之所以是“乌托邦”的,是由于实现意大利民族统一的“政治难题”与其“理论形态”之间出现了“脱节”与“错位”,使得“君主”与“人民”的角色之间始终无法重合,因此才敞开了一个“乌托邦的真空”;之所以是“革命”的,是因为马基雅维利基于政治实践的考量,提出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理论配置方式;基于建设长治久安民族国家的考量,提出了不同于“君主暴政”的法律框架与意识形态运作策略。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利的“另类”解读对于拓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视野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什么”与“哲学不是什么”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从反面阐明“哲学不是什么”,才能从正面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不是客观知识,它指向的是具有无限性和终极性的对象,因而它没有确定的结论和标准答案。哲学不是经验常识,它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百姓日用”的经验生活中并为其服务。哲学不是工艺技术,其作为一门智慧之学,是一种自由探讨普遍性问题的科学。哲学不是小聪明,它是关于宇宙人生的通察和通观,因而是一种大智慧、大聪明、大觉悟。  相似文献   

14.
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之分野是高等教育主旋律下的多重变奏,二者从不同方面深化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哲学,尽管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合理性,但也都具有各自不足之处。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是整合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即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进而寻求“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柳 《政治思想史》2014,(2):135-154
历史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最强大的智识力量之一,它和实证主义一起毁灭了政治哲学的可能性,从而引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即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考察了历史主义的源流与实质,并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暴露出它的贫困。要摆脱历史主义引致的现代性危机,只有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思考施特劳斯所揭示出来且一生都关注的“神学—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命题(以下简称“凡是命题”),至今仍是人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但从争论的范围和焦点来看,多是局限于法哲学、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局限于政治上的保守、反动或激进、革命的意义上,很少有人注意“凡是命题”的认识论意义。的确,“凡是命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和意义,但也不能不看到,这不仅是一个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命题,而且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恬静超脱、无涉政治的美学形象,是历史的误解。《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的"人生之问题"表明:王国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首先,他更关注普通人的解脱及"众庶"的教育;其次,以哲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必然由哲学思考走向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根本宗旨。整部《理想国》实质上都是在澄明这一政治观念。柏拉图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希腊现实政治寻求一种普遍的、不变的、绝对的、永恒的价值实在。柏拉图哲学的基本特点和本质,以及其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影响,都体现在这一观念上。因此,要真正理解和体会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意义,必须抓住这一核心。否则,无法看到它的真正价值,更无法对其进行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